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共和国词典1985~1994 >> 阅读

共和国词典1985~1994

2010-10-05 08:00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134261
分享到:

编者按:站在第61个国庆节这一历史的新起点上,回望共和国光辉而曲折的历史,亿万国人无不深深感怀。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编辑室以“词典”的形式,精选出国史中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奉献给读者。国庆假期期间,半月谈网将就这一组专题稿件进行连载。

共和国词典(1985年)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到会作重要讲话。会议作出军队减少员额100万的战略决策。

教育体制改革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针对当时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及主要问题,《决定》首次提出了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要求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并提出了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高等教育改革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统筹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等政策选择。《决定》的颁布,成为指导这一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一、1978~1985年,拨乱反正,重新确立教育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阶段。二、1985~1993年,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及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阶段。其间,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实施。三、1993~1999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深化改革阶段。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指导这一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的改革亮点是: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出实施“211工程”,集中各方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四、1999~2003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阶段。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指导这一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明确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实行国务院领导,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五、2003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的阶段。国务院2005年发布通知要求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国家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向这些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等改革,是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2009年,全面规划和部署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始制订。

价格改革

1985年6月初,国务院批转国家物价局《关于价格改革出台情况及稳定物价措施的报告》。截至当年5月20日,各地生猪收购价格均已放开,猪肉的销售价格已有26个省(区、市)放开,牛、羊、禽、蛋、水产品的价格已放开。价格改革全面启动。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我国城市的食品和基本消费品实行配给制,生产资料价格普遍实行管制。火柴涨价1分钱都要由国务院讨论批准。改革开放后,价格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中央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特别强调:价格体系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改革开放30年来的价格改革分三个时期:

一是改革计划价格体制时期(1979~1991年),调整和放开了部分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逐步理顺价格体系。1985年国务院下文,首次正式废除计划外生产资料的价格控制。这被认为是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改革正式实施的标志。其间,价格改革还经历了1988年的价格改革“闯关”失败教训。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二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时期(1992~2000年),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下放价格管理权限,加强价格法制建设,建立以市场为主形成价格的机制。价格法1998年5月起实施,并陆续制定实施了几十个与之相配套的价格法规、规章。以价格法为核心的价格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三是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时期(2001年至今),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完善价格调控体系,把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2009年,水、电力、成品油等重要资源能源的价格改革积极推进。

经过数十年的价格改革,到2008年,我国以市场为主形成价格的机制基本建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放开。到2006年底,市场调节价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95.3%,在农产品收购总额中占97.1%,在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占92.1%,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相应比重分别只占4.7%、2.9%和7.9%。

百万大裁军

1984年11月,中央军委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座谈会,海军、空军、二炮和11个大军区的最高军政首长出席了会议。邓小平在会上发表了近90分钟的讲话,触及军队高层老化、军队消肿和裁军等重大问题。1985年6月,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宣布: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以这次百万大裁军为标志,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从此结束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了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

据《中国军事网》资料,1985年之前,我军曾历经7次裁军。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初。此次精简整编方案规定,解放军总员额由550万整编至400万。但这次整编因抗美援朝战争而中断。20世纪60年代,为应付美、苏可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解放军逐步扩大军队规模,到上世纪70年代中,总员额增至610多万,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

1985年开始的百万大裁军,使解放军兵员总额减到300万,中央军委所属总部机关人员精简近一半;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全军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0多个;官兵比例达1︰3.3;全军各大单位领导班子平均年龄由64.9岁下降到56.7岁。坚持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1997年,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宣布:今后3年内裁减军队员额50万。这是新中国历次裁军中干部精简比例较高的一次。2003年9月,我国再次宣布裁减军队员额20万。这次裁军后,解放军总规模为230万人。

工资制度改革

198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决定改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建立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逐步消除工资分配中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积弊,初步建立起能较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新的工资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06年,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先后经历了4次较大的改革:1.1956年建立了等级工资制。2.1985年建立了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3.1993年10月起,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机关工作人员实行以职务和级别为主的职级工资制。在事业单位建立不同类型、不同行业自身特点的分类工资制度,与国家机关的工资制度脱钩。事业单位工资制包括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资制、艺术结构工资制、体育津贴与奖金制和工人工资制等五种类型。根据事业单位特点和经费来源的不同,对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4.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同年7月起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同时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据2006年1月起施行的公务员法,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旨在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据国家发改委介绍,1990年~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的占比从45.3%逐步提高到63.2%。但工资分配中存在分配和调控制度不完善,职工工资总额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偏低,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不同经济类型之间的职工工资分配格局不合理等问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