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词典(1984年)
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思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1984年9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中国政府以“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对香港的12条基本方针政策写入了联合声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上了议事日程。面对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出了“和平统一”的重大决策。在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包含了“一国两制”的思想。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发表有关建议两岸进行“三通”和探亲、旅游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的九条方针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基本形成。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修改宪法增加第三十一条,“一国两制”载入其中,成为共和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4年6月,邓小平在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时说:我国政府1997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础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变。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党和国家职能部门依据中央有关“一国两制”的构想,对台湾、香港、澳门分别制定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等具体的方针政策。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举。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一国两制”,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这一思想1984年10月写进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和鼓舞作用,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一浪接一浪走向富裕。”“由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产生的差别,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而绝不是那种极少数人变成剥削者,大多数人陷于贫穷的两极分化”。1978年12月,邓小平首次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当时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他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出: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勤劳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此后,邓小平又多次提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及共同富裕。1983年1月,邓小平同国家计委等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说: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1986年9月,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邓小平时问道:现在中国领导提出致富光荣的口号,资本主义国家很多人感到意外,这个口号同共产主义有什么关系?邓小平回答说:致富不是罪过。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及后来的共同富裕,这一邓小平理论,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商品经济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这一新观点的提出,冲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念,在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粮棉产量创纪录
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8000亿斤,跃居世界第一,比1978年增产33%以上。同时,棉花总产量达620多万吨,为1978年的近3倍。我国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结束。到1996年,我国的粮食年总产量突破1万亿大关。12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已基本解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同时国家提高粮食、棉花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减少统购任务。这些改革使农民拥有了生产自主权和一定的产品销售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飞速发展。
在六届全国人大会四次会议上,时任总理作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时曾指出:过去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粮食产量1953年到1978年间,平均每年只增长500多万吨,棉花产量1965年到1978年间,长期停滞不前,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逐步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的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新路子,终于较快地实现粮食自给,棉花自给有余,这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情。(来源:《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特刊)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