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共和国词典1976~1984 >> 阅读

共和国词典1976~1984

2010-10-04 08:00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134261
分享到:

共和国词典(1978年)

资料图: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主题报告

拨乱反正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有“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之说。《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治理混乱的局面,使恢复正常。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拨乱反正全面展开的标志。它包括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三个方面的拨乱反正。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全会冲破了党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批判和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中全会果断地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党的八大正确路线的恢复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建设有中国自己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一个从中央到各级的较长的过程。当年,党政、教育、科技、体育等各行业都进行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回党中央领导岗位、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肯定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的革命性质,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错误文件等,是拨乱反正的开始。1977年5月,邓小平与中央2位同志谈话时指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等谬论的批驳,为当时教育、科技界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1979年3月,中央决定撤销1971年8月转发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拨乱反正,彻底推倒了该纪要否定教育战线17年伟大成绩的“两个估计”,解除了“四人帮”强加在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

对拨乱反正,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评价说:使祖国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党和国家处于重大历史性转折的背景下,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起来的思想解放运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面临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这一过程受到“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经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第二天,《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登此文,新华社随即向全国转发。这篇文章阐明,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是检验党的路线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文章的发表引起强烈反响,一场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同年12月举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在中国面临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党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前,在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实际成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党的十一届三中会议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这次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

包产到户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代表秘密签下一份契约,其主要内容是不再搞“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把属于集体的土地承包到农户,由农民自主决定种植品种、种植结构。按照承包土地的数量,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实行“大包干”,小岗村一年就大变样:结束了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而且上交国家粮食3200多公斤。

凤阳小岗村推行的“大包干”做法,很快在安徽、贵州等地迅速得到农民认可,“大包干”随之向全国扩展。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第一个“一号文件”《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类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从而解决了当时关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姓“资”姓“社”的争论。1983年,中央又下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文件使农民吃了“长效定心丸”。1991年11月举行的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同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随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乡镇企业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对当时的农村改革乃至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乡镇企业德发展曾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社办工业、20世纪70年代的社队企业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各种联营企业、合伙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198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即中央4号文件),同意将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明确其包括乡镇办、村(村民小组)办、联户(合伙)办、户(个体私营)办等形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中的股份合作制、股份制、中外合资合作等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涌现。1997年1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规定,乡镇企业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结构,走出了一条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道路。到2003年,全国共有乡镇企业2100多万家,创造增加值3.67万亿元。2007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6.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1%。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源。同时,还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2001年以来,乡镇企业每年新增农民就业200万人-400万人,2007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总数突破了1.5亿。

改革开放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从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人民富裕起来;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前列。

30多年来,我党通过推进各方面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

对外开放,是我国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出国留学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作出了扩大增派出国留学人员的指示。同年7月,教育部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的数量的报告》,同年12月26日,改革开放后的首批52名访问学者起程赴美,中国由此迈出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留学开启了中国人认识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据统计,我国每年出国留学规模由1978年的860人到2008年的17.98万人,扩大了209倍;仅2002年至2008年的7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占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总人数的67%。

1984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自费出国留学也是培养人才的一条渠道,国家对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在政治上与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一视同仁。1985年,国家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出国留学的大门向全体国人敞开。出国留学,逐渐形成了公派与自费相结合的模式。时至今日,中国留学人员的足迹已遍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出国留学总数超过139万人。截至2008年底,有39万各类留学人员回国,其中大批的优秀人员,成为中国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