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词典(1980年)
资料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个体户
1980年12月,一个叫章华妹的19岁小姑娘,从温州鼓楼工商所领到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同样在1980年,安徽芜湖的个体户年广久注册了“傻子瓜子”商标。随着这一品牌的打响,年广久的“傻子瓜子”生意越做越大,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商贩”。从此,全国出现了蔚为壮观的“个体户现象”。卖大碗茶的、运煤球的、开小饭馆的、倒卖服装的、修自行车的、装裱字画的……当代中国民营经济的“种子”由此播下。
《现代汉语词典》中,个体户的释义为:个体经营的农民和工商业者。这一自谋职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殊群体,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从无到有、发展迅速。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强调: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论述的提出,被认为是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体制性基础。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这被视为民营经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其中指出:积极发展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截至2008年底,全国工商系统共登记个体工商户2910多万户,从业人员5776.41万人注册资金9000亿多元。
共和国词典(1981年)
经济体制改革
在1981年底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勾勒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轮廓。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序幕。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基本是照搬苏联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渐形成的。它长期形成的僵化和封闭模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之初,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推进。30多年,改革历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启动,从1978年12月到1984年10月。这一阶段的改革目标是,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探索全新的体制模式。此阶段改革的主战场是在农村。同时城里的工商企业也开始了一些改革试点,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其间,1982年5月,经五届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成立,负责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2003年3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撤销,其职能并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983年,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第二阶段:改革展开,从1984年10月到1992年下半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这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以城市为重点的新阶段。
第三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从1992年10月到2002年10月。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了8个方面的改革内容(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宏观调控体系建设、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改革、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科技体制改革、法制建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力度较大。其间,国务院1993年、1994年先后作出了实行分税制、金融体制改革和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多个决定。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企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四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2002年10月至今。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基本确立,下一步主要是如何完善的问题。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了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定型。这一决定是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一阶段着力于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注重加大财政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力度。2003年-2007年的5年间,经济体制改革攻坚克难,在农村税费、国有企业、涉外经济体制、资本市场、银行业等一系列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路,无不铭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烙印。这一改革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新中国第一个GDP数据是1952年的679亿元。到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30万亿元,GDP总量位居世界第四。
杂交水稻
1981年6月初,国家科委等部委授予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籼型杂交水稻是中国的一项重大发明,其研究和推广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1964年就开始杂交水稻研究。他带领科技人员,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使我国的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截至1999年,我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2亿多公顷,增产稻谷3000多亿公斤。杂交水稻的广泛应用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为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粮食自给难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超级水稻被誉为水稻的“第三次革命”。我国农业部1996年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十五”期间,我国超级杂交稻累计示范推广2亿多亩,增产稻谷250亿斤左右,成为“十五”计划实施中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新华社2008年9月报道,到2008年,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已达1500万公顷,占国内水稻年总种植面积的59%左右,平均产量为7.1吨/公顷。同时,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了中国杂交水稻品种。20多年来,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