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三中全会 >> 评论 >> 政府在改革中要敢壮士断腕 >> 阅读

政府在改革中要敢壮士断腕

2013-11-16 08:39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wangke
分享到:

李而亮

任何革命,最怕就是革到自己头上。所谓“自我革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登天还难。可对于各级政府部门来讲,这样的“革命”已经不是山雨欲来,而是迫在眼前。 

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新的革命。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改革”二字被反复提起59次,而被列为核心问题的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句话乍听起来很耳熟,逐字研读则发现了两个字的略微差别,由过去的“基础性作用”改为了“决定性作用”。正是这两个字的差别,让一场长期以来纠结于拉锯式进退的改革将升级为“革命”。 

那么,原来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谁呢?是政府。这是一只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看得见的手”。尽管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尽管市场经济从“为辅”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角”;尽管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等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可政府的权力却越改越大、资源越来越集中、垄断领域越来越广泛,则是不争的事实。令公众没想到的是,对计划经济改革几十年,换来的却是对政府更大的依赖,更无法摆脱的管控。 

如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切资源,几乎没有不在政府管控之下的:资金、项目、土地、原材料、进出口、互联网,乃至一个小小的摊位,都是政府那只手在长袖善舞。这种与市场经济明显相悖的落后管理方式,导致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始终不清晰,权力越位错位现象日益严重。本来是企业能解决的问题,非得通过政府各种审批;本来地方能解决的事情,非得辗转京城“跑步钱进”;本来中小企业能够各显神通尽力发展,非得在政府的主导下实现拉郎配式的“做大做强”…… 

在权力一统江湖、包打天下的态势下,市场和社会受到双重抑制,既得利益集团迅速膨胀,不仅危及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增长,还会成为危及社会稳定的主要诱因。而在绝对权力下的资源配置,又必然向着权钱结合的方向倾斜,不可避免地导致政府官员的腐败。近十年来,政府部门中出现了许多“高危岗位”,一些资源高度集中的部门一把手“前腐后继”现象,就是权力高度集中的不治之症。 

权力高度集中导致给政府带来的“绝对权威”,让社会上下呈现一种“官场膜拜”效应。官场化、行政化色彩在大型企业、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医疗行业越抹越重。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更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报考公务员成为他们人生第一选择,挤进官场作为人生成功的鲜明标记,严重扭曲了这一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而导致政府权力越位错位愈演愈烈、乃至积重难返的,恰是因为政府部门既作为改革的倡导者,又是改革的推行者之缘故。当改革触及到自身既得利益时,不啻于自身割肉,必然强力回挡。于是,在一轮轮的改革中,民众见惯了机构越改越臃肿、权力越放越集中、市场越大越垄断的怪异现象。 

从这样一个层面上来观察,就能领略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中核心问题的深刻意义。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要求政府不能过多地介入经济活动,尤其是对于一些过于微观的事务不能插手过多。说到底,就是要政府放弃一部分固有的权力。 

对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角色定位,李克强总理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地方政府抓经济,不是当“司机”,不是直接开车上路,而是要管好“路灯”和“红绿灯”,当好“警察”,就是为所有的企业照亮道路、维持秩序。 

当好“警察”而不要当“司机”,这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并不难,在经济发展中要做到则极为不易。要让一个人将已经在手的利益放弃掉,将本来视为己有的好处拱手让出,谁也不会心甘情愿,闹不好会拼个脸红耳赤、你死我活。何况牵涉到一个地方、一个层面上的利益。 

正是看到了改革的艰难,李克强总理才会将此上升到“壮士断腕”的悲壮程度。今年9月在大连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表示:“改革既蕴藏着巨大红利,也是触动利益的事情,因此也是挑战。中国政府将用壮士断腕的决心继续推进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管好政府该管的事,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言必信,行必果’。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更大的活力,让广大群众享受改革的成果。” 

要让拥有绝对权力的政府部门壮士断腕,社会各方已经领教了其艰难程度。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统筹考虑、系统谋划,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权力退出市场进行了全面布局,体现了党中央进行破釜沉舟、一改到底的坚定决心。 

对于各级政府来讲,敢不敢壮士断腕,一场严峻考验已经摆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