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京津冀一体化论坛 >> 专家支招 >> 张占斌(国家行政学院) >> 阅读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改革和经济转型的需要

2014-04-22 10:10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zhangyy
分享到: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张占斌教授

整个京津冀地区也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的问题,在中国整个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它应该起带动作用。总书记讲:“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总理讲:“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国经济走到今天,必须向更高的台阶上升。这对京津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怎么将生态文明和北京的经济转型升级结合在一起,来解决发展问题。今年国家发布了新型城镇化规划 ,在中国城镇化进入加速化的阶段,也到城镇化转型升级的阶段。城镇化是我们手中的一张大牌,要好好打。去年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套开城镇化工作会议。我想,京津冀城市群将来怎么建,京津冀城市群要在都市圈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很多新的东西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考虑。

去年中央开了三中全会,今年是全面改革的元年。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也应该体现三中全会改革的思想。我觉得京津冀三地必须在全国率先做好,起到正面的引领作用,推动改革的决心。

三方协调机制:愿望强烈,困难不少

在利益分配和社会治理方面,过去三地之间虽然有一些协调,但是协调远远不够。在北京边上有这么长的贫困带,按理说是不可思议的,这说明北京的放射性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怎么能够适当通过补偿机制、协调机制,包括三地之间的财政机制,能让河北减掉一些重负。河北的稳定也牵扯到京津冀的稳定,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很大的大事来做。

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中,珠三角协调得最好,没有什么大的压力。长三角上海是龙头,从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有巨大的牵引作用,长三角的协调复杂程度可能要比珠三角大,但其他几个省都愿意协调,尤其是产业协调得好。京津冀也不是不协调,市长和市委书记们都想协调,但是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复杂背景,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我到河北搞调研,他们说特想跟北京、天津建立合作关系,但是京津政治地位高,河北说了也不算。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现在属于“大树底下不长草”的阶段。这些年,河北为保证北京供水,在环境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在奥运会期间关闭了大量的工厂。

建立协调机制的具体做法

我非常赞同马院长讲的,应该建立高水平的协调机制。有一个好的组织机构,然后把好的规划确定好,规划要尊重市场的作用,包括城市功能定位、相互之间的关系、产业协调、各自发挥比较优势等等,以利下一步的行动。

如果用十年时间把好的机制建立起来,那将来京津冀很多问题就会很好地解决。通过好的机制,真正让市场在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

从现在开始,对增量进行控制,现在已经在人口上进行控制。总书记讲,在增量上要有控制方式,然后慢慢地优化资源。有些产业和企业,包括央企,到时候让谁搬,不让谁搬,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现有的情况下,优化资源配置需要很长时间,一些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外迁,会有一个逐渐的过程,慢慢地往外调整。有些可以先做起来,比如说环境大气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等等,跟生态文明有关系的应该先做。交通通讯互通互联也可以做起来,比如北京到唐山、张家口、承德、石家庄这些城际列车也可以加快建设。这样有利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有利于要素之间更好的流动。

北京天津两个核怎么搞得好,天津早期有很多研究,怎么能和北京建立联系。比如说像交通、通讯、环境先干起来,产业转移有一部分先有方向性的要求。这么多央企总部都在北京,我觉得确实不正常,其他国家没有这种情况的,但是你说让谁在这里,不让谁在这里,这个也挺复杂的。

三地一体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很重要。如果这些不能细化、不能协同的话,很多东西也做不起来。京津冀三地能否搞一个基础设施银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总之,先把规划做好,把三地到底是什么定位弄清楚。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利益协调,北京市、天津市会得到一些利益,也要做出一些牺牲;河北也要为北京、天津做贡献。大家要有这个共识,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央政府也应该能够通过中央财政或者其他办法进行调整,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三地协调的过程当中,也要考虑到社会改革的渐进发展和社会稳定。关于产业转移,按照北京目前的定位,很多产业是不符合这个定位的,应该转移出去。用什么方式把它弄出去,这还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点行政手段没有肯定也不行,行政手段用猛了肯定也有问题。国企一声令下搬走也可以,民营企业凭什么搬走?所以,要好好地研究产业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协调发展,是能够实现产业布局的比较特色,在产业链上不是重复竞争,而是错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