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古镇游 >> 温婉明润的江南古镇 >> 走进千年同里古镇 醉在同里的晨 >> 阅读

走进千年同里古镇 醉在同里的晨与昏

2014-01-22 13:27 来源:红网 编辑:zhangyy
分享到:



    嘉荫堂

    嘉荫堂,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建于民国初年,有四进,门窗梁栋皆雕刻精美。房主柳炳南,北厍人,先于芦墟开设油坊,发迹后迁于同里营建宅第,共耗白银贰万两。与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同宗。

    嘉荫堂主建筑系仿明代结构,俗称“纱帽厅”。因梁头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故名。该庭院高大宽敞,肃穆庄重。五架梁两侧中心刻有“八骏图”,梁两端刻有“凤穿牡丹”。梁底则刻有“称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图案。更为罕见的是“纱帽翅”(即梁头棹木)上刻有《三国演义》中的“古城会、三英战吕布”等八幅戏文透雕,形象逼真,呼之欲出。这组透雕已被《中国戏曲志·苏州分卷》收录。

    衍庆楼即内宅堂楼。可见门楼上枋刻有“暗八仙”浅浮雕,下枋一块玉中心刻有“福禄寿”三星的深浮雕,字牌上刻着“厚道传家”四个大字。移步衍庆楼内,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名人轶事木雕,历历在目,观者无不为之倾倒。位于衍庆楼西北隅还有一座“水秀阁”,小阁临水而筑,小巧玲珑。置身其中,近可闻风声、水声、鸟叫声,远可观小桥驳岸,老树苍翠,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雕梁画栋的崇本堂  作者:沛子


    崇本堂

    位于富观街长庆桥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筑,东与嘉荫堂隔河相望,西与长庆桥等三桥相连,整齐的石驳岸护卫着这座古朴的宅第。如果把同里比作是一座古建筑的博物馆的话,那么崇本堂就是这座博物馆中一件雕刻精致的艺术品,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内涵,让每一位游人赞叹不已。

    崇本堂的主人叫钱幼琴,同里人,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购买顾氏“西宅别业”部分旧宅后翻建而成。整个建筑群体沿中轴线向纵深发展,共五进,由门厅、正厅、前楼、后楼、厨房等组成,该堂虽不足一亩,建筑体量不大,但非常紧凑和精致。

    崇本堂最吸引人的,当然是它的各种雕刻。走庭院,只见叠有湖石花台的小院里,天竺和红枫相映成趣,砖雕门楼面北伫立,门楼上方设置了仿木结构的飞椽斗拱,拱眼板上刻有夔龙细纹,下面是花岗岩制作的条石门槛,中置“黄狼箱”活络门闩,“一块玉”两端饰有如意香草纹,蹭的“包袱巾”上刻着宝相花,里面还有暗喻升官发财的“鲤鱼跳龙门”的深浮雕。门楼的字牌两侧各有一幅人物山水画,字牌上端庄有力地写着“崇德思本”四个朋字。德乃世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亦是宅第主人崇尚的为人之道。砖雕正脊还有一幅“望子成龙”图,上面人欢鱼跃,使人浮想联翩。

    崇本堂自正厅至内宅堂楼共三进,里面有木雕100多幅,内容各不相同,画面简洁明快,构图生动活泼,刀法圆转娴熟,令观赏者拍手叫绝。正厅居中置六扇长窗,左右设半窗,长窗裙板上除刻有“花卉博古”图外,中间两扇长窗的裙板上,右面刻有象征宝贵平安的牡丹和瓶子,左面刻着寄意招财进宝的聚宝盆。所有长短窗的腰板上则刻着全套《西厢记》的故事,从张生游殿到十里长亭送别,共有14幅之多。

    前楼底层长窗的腰板上刻着“红楼梦十二金钗图”,有“黛玉荷锄葬花”、“宝钗执扇扑蝶”、“湘云醉卧芍药”、“妙玉月下赏梅”、“元春奉命省亲”、“探春含泪远嫁”等,这些浅浮雕同样精工细作,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而长窗的裙板上则刻着许多寓意吉祥和好的图案,比如象征多子多孙的“松鼠葡萄”,寄意喜事登门的“喜鹊红梅”等。让人回味无穷。

    后楼是崇本堂所有雕刻的精华所在,共有木雕58幅,东西步柱与檐柱之间的四扇隔扇的腰华板上,刻的是“福禄寿禧”的图案;西边五架梁下的八扇隔扇的腰华板上,刻的是“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图画;东边五架梁下的八扇隔扇的腰华板上刻,刻的是何仙姑、张果老、汉钟离、吕纯阳等八仙图。

    崇本堂的建筑结构颇为科学,正厅与堂楼之间均有封火墙隔断,门楼与过道两侧设有“蟹眼天井”,千成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小的天井,在建筑上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既可通风又可采光,既能泻水又能防火,其作用真是不小,备弄黑咕隆咚,深不可测,据说搞抗战时期就连凶狠的日本鬼子,面对备弄也束手无策,不敢贸然入内,深怕中了埋伏。

 


    锦绣珍珠塔  作者:落伍人


    珍珠塔

    陈家牌楼位于同里镇北的富观桥与永安桥之间,是明万历八年(1580年)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死后,朝庭为表彰其为官清正、政绩卓著而旌表之。牌楼三个门面大小,用四根直径尺许的方形石柱拔地耸立。牌坊上方为楠木结构,坊上飞檐翘角,正中额扁上刻着“清朝侍御”四个大字,下面额板上缕刻:“大明万历庚辰为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立”。在许多木架上还雕刻了各种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牌楼后则是陈王道的故居,内有陈氏家祠、孚寄堂和陈彩娥书楼等。牌坊前还有一对大青石狮子,十分威严。

    陈家牌楼在文革后期被拆毁,现仅存陈翠娥书楼部分遗迹。历史的痕迹被磨灭,但历史的故事是抹不去的。《珍珠塔》的故事源于同里,源远相传。方卿在这里见姑,翠娥在这里赠塔,陈王道嫁女的史实也确有其事。《珍珠塔》写的是方卿和陈翠娥的爱情故事。陈翠娥不弃贫贱,忠于爱情,赠塔许愿,结为夫妇。故事经艺术的想象、塑造、夸张,人物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珍珠塔》的故事要从方家说起。方氏夫人家住原屯村小湘村(现并入同里湘溇村),在九里湖之南,现有方氏居民十多户。到了《珍珠塔》书中,方氏却成了湖南襄阳人氏。“湖南”即九里湖南岸之意,“襄阳”则从小湘的“湘”字谐音而出,作者有意以讹传讹而已。从小湘出发,坐船绕九里湖一角,经过“白云庵”((现址:九里村火金桥堍)),过富观桥就可抵同里陈家牌楼,进陈氏家祠。这“白云庵”过去确有尼姑修行。方氏千里寻儿无着,欲自寻短见,被尼姑搭救,暂作栖身之地。同里镇西郊,有座小土山,原有一亭,四周栽种九棵青松,故名“九松亭”。从同里至吴江县城,九松亭是必经之地。方卿受姑母羞辱,一气之下,不辞而出陈府。陈御史得悉,跨马追踪,到九松亭相遇,对方卿亲口许婚,连九棵松树也“点头”称许。方卿后来中了状元,皇封七省巡按大人。《珍珠塔》中说方卿唱道情羞姑,“头顶香炉,脚踏莲花,九跪三叩”。但作为晚辈也太过份,据传方卿仅活三十六岁就夭折了。传统锡剧《珍珠塔》中方卿不听表姐翠娥再三劝阻,执意去兰云堂借唱道情恣意羞辱姑母时,陈翠娥心情异常沉重,斥责方卿不该挟嫌报复,并晓以大义。陈翠娥的一段唱词:“不容人者人不容,不尊人者人不尊。到头来得了金印失人心,众叛亲离怎立身?”使陈翠娥美丽贤淑,重情识理的大家闺秀形象更为动人,同时也使方卿深受感动,特意在“尾声”中手托乌纱帽,跪地请罪,塑造了方卿“穷不失志,富不颠狂”的形象。

    《珍珠塔》的故事感人至深,古人恋同里,同里忆古人。恢复珍珠塔景点,让这个故事永远传下去是同里人的一个宿愿。同里镇从去年开始投入2000多万元修复这一景点,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将在同里流传,流向远方……

    南园茶社

    南园茶社静谧地坐落于江南水乡古镇——同里,位于镇区最南端,历史上著名的前八景之一—“南市晓烟”景致之中,与陈去病故居隔河相望。茶社的初名是“福安茶社”,建于清末初期,四开间门面,全部是传统的砖木结构,门面是清代风格的木雕装饰,上下两层,总面积约400多平方米。茶社别有一番风味,除了在这里可以品尝各种档次的红茶、绿茶、花茶以外,还供应熏青豆、罗卜干等各种茶点。楼下辅面店堂设有帐房和泡水用的“老虎灶”;楼上还有一个“曲苑班”,茶客可聆听几段江南丝竹、宣卷、评弹、戏曲、小调等曲子。店子里的服务员清一色明清服饰,没有一个是窈窕淑女,虽说没有动人之容,但那款款笑容和着那鸟笼里八哥鸟清脆的鸣叫,倒也为店堂平添了几许情趣,几许温馨。在此茶社品茶,与其说品味茶的清香,景的美丽,还不如说是品味茶社本身充满的情趣以及它和同里人文历史,乃至于和清末民初革命思想的水乳交融。

    “南社”是辛亥革命时期苏州一个很著名的进步文学团体,是由吴江陈去病、柳亚子等人发起于1909年11月,在虎丘“冷香阁”成立,社名“南社”以“反抗北庭”为宗旨的鼓吹反清革命的文学团体。南社在推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1930年,陈去病从南京返回家乡同里以后,颐养天年,曾多次来到这家带有纪念意义的茶社品茶,回味过去,感觉格外亲切,因为这里曾是南社的摇篮。福安茶社的老板受陈去病、柳亚子等思想家、革命家的影响,也同情、支持辛亥革命,和陈去病结下不解之缘,两人在一次交谈当中,陈去病向老板试探性提议把福安茶社更名为“南园茶社”,去掉中间二字即为南社,意在纪念南社革命活动的想法,听得老板频频点头称好。从此,“福安”茶社的名字变了,变成了“南园茶社”。这个带有很强政治色彩的名字是任何一个商人都不能轻易用“倾家荡产”来换取的。“福安”易名,当然是和清末民初时期同里的大名人陈去病有关。茶社的独特环境,对于居住在茶社隔河东南的陈去病来讲,不能不说是宣传革命思想首选的理想场所。

    同里的历史和“南园”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铸就了文明,文明推动了社会,这既是人类的造作,也是人类的需求,一百年这样,一万年也是这样。同里,包括“南园茶社”必将为更多的人所熟悉,所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