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思之庭院深深
小桥人家枕河居,同里除了水和桥,就是那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深宅大院了,镇志记载,自1271-1911年,镇上先后建成宅院38处,寺、观、宇47座。一级保护的建筑中,明清建筑占到七成,深宅大院、园林小筑尤显古味遗韵,风姿卓卓。
同里的名门望族之多,看门票上要参观的景点就可略知一二:退思园、耕乐堂、嘉荫堂、松石悟园等。名字就内涵大气,一看就是大户人家。崇本堂以丰富多样的砖雕、木雕闻名于世,堂内处处可见雕刻,展现了江南手工艺技术的高超水品。耕乐堂为明代处士朱祥所建,建时有五进五十二间,现尚存三进四十一间,有园有斋有阁有榭。陈氏旧宅孚寄堂,系明万历南京监察御史陈王道五十孙清康熙进士陈沂震利用老宅重建,当时规模为全镇之冠,有名的珍珠塔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陈家还有将京杭大运河引入其后花园,水闸开起后,后院大船可直通运河,再去往四面八方、五湖四海。
退思园内,庭院深深深几许 作者:在凡
如此多的名人老宅中,最响当当的莫过于"退思园"三个字了,它是江南古镇中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退思园的主人内阁学士任兰生,光绪十年被人弹劾,被慈禧宣召进京问罪,当慈禧问他今后怎么办时,任兰生答:"退而思过,进而报国。"被罢免后的任兰生回到家乡同里,建了这所私家园林,就取名退思园,也有取《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这个过补的是臣子对君王之过,而非个人之过,所以此园之名对于它的主人来说非常贴切。
退思园位于同里古镇东北一隅,占地九亩多,远离镇中心的热闹。顺着路标踱步而去,参天大树及黑瓦白墙相夹形成的石板路带我蜿蜒向前,便知这是一处不同寻常的巨大园林所在。退思园外宅有三进,为主人待客之用;内宅南北两幢五楼五底,为主人与家眷居用。庭中大树多为香樟,高大如盖,其余植物花草甚是茂密灿烂。园内甚多名雅之所:坐春望月楼、菰雨生凉轩、桂花厅、岁寒居,点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致;琴房、眼云亭、辛台、览胜阁则塑造出了琴、棋、书、画四艺景观。整个园子不乏近代名人书法墨宝,普通游人看了都觉得此地实乃人文宝库,叹为观止,换做我要在这里"退思",怕早就分心了。
在这雨天里,湿了铺路的石板、砌墙的砖瓦,踏足这些名门故园,深感这一草一木、一弄一堂尚未远去,心中感触万千,奈何词穷,却难开口。
小桥流水,拾得一份返璞归真 作者:老色廊
江南小调温润美食
沿同里的河道漫步,两边的民居多是吃饭的饭馆、茶馆和文艺青年喜欢的咖啡馆。饭馆多为当地居民所开,在沿河栏杆边摆上餐桌餐椅,知道游人喜欢靠水而餐,享受水乡美食美景。鱼米之乡,自然好吃的不少,选了个三桥边的位置的坐下,沾沾三桥的福气,还可以看河里的鸬鹚捕鱼。点了几个有代表的菜:银鱼炒蛋、清炒菱角和河鲜豆腐汤,味道鲜美爽口,分量也刚刚好。对于我这种只求饱食一顿当地美食的人来说,这样的家常小炒足以回味,就是这河里的鱼虾菱角放盐炒熟上桌,体会一下同里人日常的生活,更比喝咖啡吃洋餐有意义吧。
店主热情地拿出歌单要我点歌给我伴唱佐餐,因为不远处也有人唱歌,所以婉拒了主人。远远传过来的江南小调,隔壁桌的客人用吴语聊着天,还有那雨水打在雨棚上的节奏,而我则动着筷子听着这一切声响,放空,这是我脑子里出现的唯一的关键词。
隔世无喧嚣心灵后花园
人最可悲的是,在美好的梦境中不能久留。即使下着雨不能随处而坐,即使背着包举着相机还打着伞不太方便,我还是愿意在这里多呆一会,再说,我还没住一晚上感受古镇的夜晚呢。但是我却不得不踏上归程,因为也许长途汽车站里回苏州的车就要收班了。这毕竟不是回家,而是路过。
也许我来的时间恰到好处,雨沥沥的又不是周末,我看到了一个没有被现代商业污染的古镇,游人不多,没有那种排队吃饭排队上洗手间的情况,咖啡厅快餐店很少,有的也是那种很有文艺氛围的。我想起大家趋之若鹜的丽江凤凰、周庄乌镇,这里虽交通便利名声不菲,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很难得。不光建筑保存完好,人的心态也保存完好。如果你想看看真正的富饶古镇、江南水乡,来同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