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名片】
黎里古镇
黎里古镇位于吴江汾湖高新区,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江南古镇,历史可追溯到2500年前。黎里曾名梨花村,又名禊湖,唐时黎里为村落,南宋时成为集市,明代弘治年间升格为江南大镇,居民千百家。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土壤肥沃,素称鱼米之乡。
根据《汾湖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黎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划定黎里历史文化街区范围10.5公顷,66.8公顷古镇核心保护区内积淀着宋、元、明、清和民国众多的历史遗存,时至今日风韵犹在。2012年1月30日,总投资4.1亿元的黎里古镇综合开发拉开序幕。
【行走微日记】
穿越的错觉
@多多爸1978:行走黎里老街,总会有一种穿越回过去的错觉:穿着中山装的老大爷,手提着一瓶刚打的菜油,慢悠悠地走向弄堂深处;流水潺潺的河边,勤劳的妇女正在洗衣;放学后孩子们在街上嬉戏打闹;老理发店里传出断断续续的古琴声。穿过幽深的弄堂,吱吱地推开一扇门,庭院里,老屋、老人,花朵红艳艳,紫藤垂下来。老人讲述着过去的光阴。
@茕茕白兔:黎里古镇原住民、原居民生活状态还很真实,这就是原生态的水乡生活。也是黎里古镇最大的特色。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错位发展
□苏州日报“行走街区”报道组
说起江南古镇,“养在深闺人初识”的黎里是绕不开的话题。
这座古镇体量巨大,现存明清民国历史建筑近16万平方米;这里水乡特色十足:2.5公里长的市河、5000多米的精美驳岸、254颗各具寓意的缆船石堪称江南一绝;这里弄堂结构奇特:保留至今的115条弄堂中,弄深超过100米的有11条,其中最深的137.5米; 更重要的是,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出过特奏名状元1名、进士26名、举人61名、贡生43名。近现代著名人物更多,爱国诗人柳亚子、国际大法官倪征燠、教育家柳无忌等,南社革命文化和爱国精神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扬。
但是,在历经886年的岁月洗礼后,黎里古镇早已褪去了繁华的外表。就像一名下凡的仙女,身段依旧婀娜,但衣裳已经破旧,到了该重新“打扮”的时候了。2012年1月30日,总投资4.1亿元的黎里古镇综合开发拉开序幕。
“与周边古镇相比,黎里起步较晚。如何积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错位发展?”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委会党委书记周山南心中早就有了明晰的发展脉络。黎里邀请同济大学以及日本、台湾等地的古镇保护和规划专家,共同出谋划策,并结合黎里实际,博采众长,确定了从空间和产业两方面入手,打造鲜明特色和独特吸引力。
空间上,黎里确定了一核三区的发展规划。一核,就是将古镇东西向1900多米的市河、镇内的古街区和镇东的揽桥荡串联成线。三区,就是依托西晋时期的罗汉寺与明代的禊湖道院,将西面的寺后荡打造成宗教文化体验区; 将镇中的古街区打造成历史文化街区; 将镇东的揽桥荡建成现代人文休闲区,打造新的“黎川八景”。
产业上,古镇旅游是大方向,但不是唯一方向。进一步整合古镇旅游和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历史遗存,并与产业化相结合,是黎里实现错位发展的有效途径。
围绕有看头、有玩头、有吃头,引进全国非遗文化产业项目,将各地非遗文化产品集中到黎里进行展示和演绎,为旅游带来人气;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营销,力争几年内形成100亿元销售,为古镇增加收入;对古镇现有的府邸大院、仓库、厂房等进行整理和重组,吸引资本进入商务会所、艺术收藏、文化创意等产业开发; 依托临近上海的地理与成本优势,发展养老产业;利用古镇周边的河荡和农庄,引进五星级酒店和特色民居客栈,发展美食产业等。
“其实,任何古镇,最难做的是水文章”,周山南介绍,黎里古镇综合改造过程中,充分吸取各地前车之鉴,同步推进了生态环境建设,不惜工本、不抢时间,不走冤枉路,避免留遗憾。目前,古镇核心区污水截流工程一期已经完工,接下来将进行二、三期工程。项目全部完成后,全镇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将全部实现集中处理。
黎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底蕴在江南古镇中绝无仅有,这也意味着黎里古镇的保护开发没有先例可循。为此,黎里将不断积累经验,走出一条古镇保护开发的新路子,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打造成为吴江及长三角古镇旅游圈的一张靓丽名片。
复壁、备弄、眉毛天井、风火墙,这些富有特色的建筑颇有不同凡响之处。在赐福堂,四五两进有环廊相通。第四进楼上最西边那间房通后面第五进,板壁深褐色,其中一处有短门可开启,里面是一个狭小黑暗可以藏身的地方,即所谓复壁。
指着这个复壁,李海珉告诉我们一个故事:1927年“四·一二事变”发生后,爱国诗人柳亚子成为被抓捕的对象。5月8日夜,黎里镇上,柳亚子一家都已熟睡,忽然外面有不寻常的叩门声。夫人郑佩宜立刻意识到是有人来抓柳亚子。她让柳亚子藏身复壁,还吩咐佣人搬几个箱子把复壁小门挡住,不露一点痕迹。果然,敲门的是一小队士兵,他们指名捉拿柳亚子。因为房子大、间数多,待士兵们走到柳亚子夫妇的卧室时,柳亚子早已藏身复壁,没被发现,从而躲过一劫。
除柳亚子故居外,黎里尚有鸿寿堂、洛雅草堂、端本园、写韵楼、新咏楼、周宫傅祠堂、居退一步处等市级文保单位8处,市级控制文物单位18处。鸿寿堂内18个圆台形的木础,是明代早期江南古建筑的特殊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