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文化 >> 文化自信系列谈 >> “道法自然” ——贯穿古今的发 >> 阅读

“道法自然” ——贯穿古今的发展大智慧

2015-03-17 16:01 作者:刘硕 陈弘毅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wangke
分享到: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贯穿华夏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理念,“道法自然”究竟表达了老子怎样的思想?它对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又有何现实意义?围绕这些问题,半月谈记者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刘东超和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曹峰。

记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请问,人、地、天、道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

刘东超:上述四者之间是一种非常明确的逻辑递进关系,通过对人、地、天、道的推论,最终探讨的是“法自然”的问题,即人应该如何生存,如何处理世上各种矛盾,如何做到顺其自然。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出发点来思考问题的。对于人来说,生存首先依赖的是大地,因此要先处理好人与大地之间的关系;天高于地,大地万物依赖上天的阳光空气和雨露,因此地要法天;天要遵从的对象并不在人的感知范围内,老子把天地间的根本称之为“道”,即天地间和谐运转的规律;“道”要遵从怎样的原则,老子认为应该遵从自然而然的状态,不受其他力量的干扰和逆袭。

因此,这句话从人出发,阐述人类要遵从地、天、道的客观规律,一切顺势而为。老子思想的逻辑结构是逐层递进的,是很严谨的。 

记者:“道法自然”可谓最高形态。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哪些层面展开?

刘东超:“道法自然”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体现出多种意义,对它的理解可以从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三个层面展开。在自然观上,“道法自然”意味着尊重自然界运行规律,维护自然界运行的正常状态。这就要求对自然界的干预和改造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使自然界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我们今天强调的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与这一思想是相通的。

在社会观上,这意味着要充分尊重普通民众的创造力,允许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参与社会生活,让社会按照自己本身的规律运行。例如在政府工作中,要尽量简政放权,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充分信任企业家的能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社会工作中,还应建立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在健全相关法规的基础上,让它们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在人生观方面,“道法自然”意味着一个人要面对自身客观实际情况,尊重事物和社会的运行规律,顺“势”而为。

记者:是不是可以说,“道法自然”是提倡一种尊重客观规律的“无为”?

曹峰:是的。老子反复讲“无为”,这种“无为”被称为圣人的“至德”,也就是最高最妙的“德”。但老子讲“无为”、讲“至德”不是空头理论,“无为”和“至德”最终要实现的正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自然”。所以,人类虽然要效法天地准则,要遵从“道”的原理,但“道”最终的对象又恰恰回到万物自身,那就是万物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老子“道”之哲学的根本目标,即由“无为”而“无不为”。

记者:“道”“法”“自然”分别体现出怎样的内涵?

刘东超:“道”是名词,指的是根本规律,“法”是动词,意思是“效法”“取法”“遵从”等。请注意,“自然”一词和今天“自然界”的自然是有所区别的,指的是“原本样子”的一种状态,它是老子对于天地造化按照自己规律运行的状态的一种指代。这三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整个命题的意思是作为宇宙本体的大道遵循自然而然的法则。

这是老子对天地之间形上形下事物关系的把握。这里他肯定了从形上世界到形下世界之间的可贯通性,肯定了自然而然就是贯通这两个世界的必然规律。

曹峰:老子把“道”视为最高的哲学概念,视为万物本源本体,在“道法自然”中,“道”区别于此前所提到的一些具体的、个别的“道”。“自然”包括自我、自愿、自觉、自动、自生、自为等等意义和内涵,所要表达的正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不受干扰、自由生长、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存在与发展状态。“道法自然”意为“道效法万物的自然”。

记者:“无为”思想有何借鉴意义?

刘东超: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无为”思想的借鉴是有必要的。一方面有利于个人排解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给予别人的压力。在社会治理等方面,在法治的范围内、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政府依法行政,同时依靠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自治等,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记者:对于“道法自然”,应该注意避免哪些误读和误用?

刘东超:关于这个概念的误读和误用主要在两点。第一,把什么都放在“自然”这个框里。按照道家的本意,“道法自然”强调的是人对于社会和自然的顺应,强调的是人的平静知足和恬淡生活。但如果把“自然”的概念无限放大,把什么东西都往里面放,这一命题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第二,对“自然”理解得过于消极。有人把“道法自然”理解成离世索居,或理解成碌碌无为,甚至把它当做懒惰的借口。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片面消极的理解。

记者:“道法自然”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刘东超:首先,面对压力和困扰,我们要调整好对待生活的态度。在生活的各种挫折面前,懂得放弃一些,懂得淡泊一些,要学会保持一份忍让和宁静。同样,在生活的各种所得面前,我们要明白它也会自然地流失,懂得不要过分执著。

其次,用生态意识对待自然。在生活中的体现就是节制一些欲望,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和破环,也就是我们今天强调的节能减排。同时,要调整好自身的“自然”状态。这里当然指的是要保护好我们的身心,只有让我们的身心“自然”运行,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学习各种知识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自然”,另一方面还要在生活中尽量遵从“自然”的规律。

此外,我们还要认识自身的限度。一个人在社会和自然规律面前,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作用,认清客观规律和外在力量的制约,顺势而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