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文化 >> 文化自信系列谈 >> 修身养德 不可不“敬” >> 阅读

修身养德 不可不“敬”

2015-03-02 08:57 作者:刘硕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wangke
分享到:

“敬”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传统观念。虽然孝敬、恭敬、敬爱、敬佩等词汇常见于日常生活之中,但究竟何为“敬”、如何“敬”,许多人都不能准确回答。围绕“敬”,半月谈记者专访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辉。

记者:“敬”是典籍里经常出现的概念,具体该如何理解?

曹保明:中华文化当中,很多重要的理念,其精神内核都是“敬”。先秦典籍中的“敬”,主要是指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可以理解为对天地神明、君主宗法的敬畏,对师长等德高望重之人的敬重,也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恭敬态度。在孔子看来,“敬”是一个人为人谦恭礼貌的内在品质,是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是做事时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对人有礼,社会才能和谐有序;对事认真,所做之事才能趋于完美,这与儒家所倡导的为人处世精神是完全契合的。

在宋明理学家的研究中,“敬”的观念内化为自我人格修养的要求,是一个人自我修行的内在标准。“敬”的发展变化与从先秦到宋明的社会关系变化有关。先秦儒家的代表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强调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规范;由于时代的关系,宋明学者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展开内心的修行。

记者:那么“敬”是不是可以从对天地、君主和师长三个层面来阐释?

刘辉:从它的发展历程来看,古代对于“敬”的理解确实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敬”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这是由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具有自然及宗教层面的意义;其次“敬”表现为对君主的敬畏,是基于政治和社会伦理规则;再次,“敬”表现为对德高望重者及长辈的尊敬,这是“敬”在社会道德层面的表现。“修己以敬”“仁者必敬人”等表述说明古代学者对于“敬”的重视程度之高。

记者:曹先生您曾经说过,在当今社会“不可无敬畏之心、不可无敬重之念、不可无恭敬之态”,如何理解?

曹保明:我们既不能盲目地、不加判断地敬畏“天、地、君、亲、师”,也不能把“敬”的观念从社会生活中完全消解。理解当代的“敬”,首先,不可无敬畏之心,要对自然、生命、人伦保持应有的敬畏,这是做一个社会人的基础;其次,不可无敬重之念。要在充分认识社会关系、理解社会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对一些事物和人保持应有的敬重;再次,不可无恭敬之态。这是我们日常交往的基本要求,要在合理的前提下体现出谦虚恭敬的良好修养。

虽然社会发展变化很快,但最基本的“敬”不可弃之,我们应该以当代的社会价值判断为标准,使“敬”真正发挥维系社会和谐的作用。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做到敬畏天地,尊重自然运行规律;敬畏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敬畏人民,尊重社会运行规律。

记者:“敬”在某种意义上与“静”相通,我们该如何认识两者的关联?

刘辉:从“敬”的心理状态来讲,应该在心灵修养中保持清醒的状态,做事专注清醒,为人和气谦恭,多存正念善念。“敬”是一种心灵自觉,是把诸多社会准则内化于心之后生发出的行为指导。“敬”在某种意义上确实也与“静”相通,它们都要求人保持纯净的心态,摒弃杂念,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找到中庸平衡的状态,由“静”而“正”,由“正”而“敬”,由“敬”而“乐”。

记者:“失敬”有哪些表现?

刘辉:首先表现为对人缺乏恭敬的态度,甚至对人缺乏基本尊重,尤其是对父母长辈等。其次,表现在对事缺乏专一钻研的态度,缺乏对于职业的“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精神。如果懒惰拖延心态盛行,得过且过的态度弥漫,必将不利于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再次,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失敬”,在社会交往中这种现象很常见,一些人写电子邮件都不知道用敬语。

记者:“失敬”的根源是什么?

曹保明:首先应该从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不力中找原因,“失敬”主要源于“无知”,所谓的“无知者无畏”。由于教育的缺失,一些人不知道何为“敬”、如何“敬”,更不知道“失敬”的后果和成本。其次,我们缺少一些弘扬“敬”的社会氛围和有效的价值引领。在自我进行心智修行的同时,更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个体“敬”观念的形成。

我认为,我们还是应以更多柔性的方式来促进观念的复兴。比如职场中的“敬”,如果单纯依靠“硬要求”恐怕无法实现思想上的彻底转变,甚至适得其反。当然,如果有可能,我们也要通过一些可行的方式让人们知道“失敬”的后果和成本,使他们自觉远离“不敬”。(刘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