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是养德修身之则,更是践行“仁”“忠”之方。就“恕”的文化内涵,半月谈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卜师霞和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毕宝魁。
记者:“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怎样的地位,它的思想内核体现在哪些方面?
卜师霞:“恕”在儒家思想中居于相对核心的地位,是“仁”的具体表现。“恕”的精神内核在于,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主体意识,坚持利己和利他辩证统一。
毕宝魁:“恕”是会意字。“恕”,从如从心,是“如心”,即如同自己之心,用自己之心理去体会他人之心理,这便是“恕”的本义。宽容、饶恕等都是引申出来的意义。“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古人云“圣人之德, 莫美于恕”。儒家对于“恕”的具体解读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正说明了“恕”作为道德规范,要求人们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实现和谐相处。
记者:如何认识“恕”的行为主体?
卜师霞:“恕”的行为主体是“己”与“人”,“恕”的基本要求是推己及人,推知他人心思,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做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同时也是自我修身养性的处世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儒家的基本主张之一,其实现形式便是“恕”。这要求人们多以“恕”之道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消解矛盾和隔阂,在人与人之间构建起包容的空间,以道德意识的自觉实现对自己的约束。
毕宝魁:从行为主体来看,除了人与人之间,也包含社会组织、国家等广义概念。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有“恕”的精神,不仅要求原谅、宽恕他人过失,而且尊重异族和异域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中华文明,并且使灿烂的文明永续传承。
“恕”的思想是不断完善的,先秦儒家对于“恕”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一味强调将心比心和稳定而对社会现实有所忽视,将道德概念从社会生活中抽离,置于相对理想的状态中。后来的儒学家不断继承发展,使“恕”的意义由道德底线变为引导性的道德主张,“恕”的思想范围进一步扩大,也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并践行。
记者:不少学者认为,剖析“恕”的意义离不开对“忠”的理解,二者存在哪些一致性和互补性?
卜师霞:“仁”是处理与他人关系时的最高境界和道德标准,而“恕”和“忠”一起作为“仁”的实践方式,所以才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因此,“恕”务必同“忠”一起来理解。《朱子语类》对“忠恕”的阐释较为详尽,“忠是本根,恕是枝叶。非是别有枝叶,乃是本根中发出枝叶,枝叶即是本根”。朱熹在《论语集注》中也赞同“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这就是说,由于有内心的“忠”,才有行动上的“恕”。
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忠”是从积极角度阐发,“恕”是从消极角度阐释。无论“忠”“恕”,都是修身之道,是在处理我与他人关系时对自我的限制和要求。但是,“忠”“恕”的外延是有所不同的,“忠”是在处理我为人做事时的原则,而“恕”则不仅包括我为人做事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包括别人做事时我应如何换位思考去体谅别人。
记者:在当代社会中,应怎样构建“恕”的传承之道?
卜师霞:儒家之学,重在修己治人,修己是要提升自己,治人是要济世。以严正标准修养人格,以个人心力改造社会。继承儒家思想中的“恕”,应该从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进行。自我修养表现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如何自处,在自律的前提下律人,方可事半功倍;社会责任是以一己之力将有益于人性修为的思想传递出去,达到社会的和谐统一。
提高当今社会对“恕”的理解也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读书,阅读经典、解读经典、传承经典,从知识层面推动;二是实践,以社会上众多鲜活的案例和众人行为的闪光点作为“教材”,从行为层面引导。此外,在传承“恕”的过程中,还应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中,赋予传统思想新的时代精神,这是实践“恕”的现代价值的最好途径。
毕宝魁: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恕”的精神,要求人们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对于他人的误解、过失等多些理解和宽容,遇事冷静分析,多看到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多换位思考,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同事之间,乃至路人之间,碰到问题或遇到矛盾时,换位思考一下,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当前,“恕”的传承确实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一些人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甚至是罔顾他人利益的个人利益,遇到矛盾和争执不依不饶,轻则恶语相向,重则施以暴力。其实很多矛盾和问题,都没有触及底线和原则,只不过在过度追逐个人利益的情况下会使人失去理性的宽容。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下,人们往往容易模糊对于道德的认知。所以,在当代倡导“恕”的美德,要在当代道德体系和文化语境下寻找适于现代人、当代人接受的方式和表达。
记者:一些人容易把“恕”与“忍”混为一谈,应该如何正确把握“恕”的原则与尺度?
毕宝魁:这是“恕”的传承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不可把“恕”与“忍”混为一谈。“恕”不是软弱,而是柔性的坚强,“恕”也不是丧失原则和底线。宽容作为人的精神品格, 并非毫无原则的忍让。儒家其实也并不主张一味忍让,“恕”需要有原则、有底线、有态度,其实孔子也并不赞成“以德报怨”。“恕”的精神要求对待仇怨、矛盾要从原则出发,在坚持正面原则的基础上表现出适度的宽容,而不是无限度丧失原则。否则,很容易纵容不良风气的产生。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恕”,就是要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以社会道德和基本原则为前提,批判地辨明“恕”的意义,突破其时代局限性。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都应弘扬“恕”的宽容、大气、互敬的品格,形成“仁”“爱”的良好风气,减弱社会戾气的存在基础;在避免过度追逐利益带来的道德失范的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宽容带来的“软弱”,“恕”的应用应该以是否合乎“仁”和“礼”为尺度。(刘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