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第二十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 >> 会议动态 >> 梳理回顾 成果显著 展望未来 信 >> 阅读

梳理回顾 成果显著 展望未来 信心百倍

2017-11-12 16:07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蒲江霞
分享到:

——历届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京港洽谈会”

自改革开放以来,京港两地就一直寻求以一种更加紧密和更加有效的方式促进两地间的经贸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地合作的意愿越来越强烈。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京港双方达成共识,以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的形式来推进两地经贸合作。

一年一度的“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以下简称“京港洽谈会”)是两地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为两地政府、知名企业、投资者搭建了精诚合作的平台,是促进京港两地合作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充分发挥两地互补优势,促进京港两地的共同发展与繁荣。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20届。对京港间经贸交流与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两地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今年11月,将举办第二十一届“京港洽谈会”。“京港洽谈会”开展至今,始终坚持的,是京港两地秉承的“优势互补、共创繁荣”宗旨;与时俱进的,是合作领域不断的加深和拓展。从下表不断变化的主题中,即可看出。

下面,就来简单梳理和回顾历届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京港洽谈会”。

1997年 第一届 开创京港合作新模式

1997年10月,首届“京港洽谈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会上有16个京港合资合作项目签约,总金额14.62亿美元,还有13个外商投资项目签约,总金额1亿多美元。虽然从参加人数,参展项目、数量、规模均不能与今天的“京港洽谈会”相提并论,但它开创了京港两地合作的新模式,并在此后的历届“京港洽谈会”上不断完善和丰富。如今,“京港洽谈会”已成为地区间经贸合作的有效模式。

2000年 第四届 北京政府从主导到淡出

1999年,正逢中关村科技园区规划得到了国务院的正式批复,考虑到这一届京港会上涉及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占了极大比重,主办方中首次出现了一个非官方机构——首都科技集团。

这种政府机构主办的状态到第四届“京港洽谈会”时有了一个明显变化。2000年,北京市领导明确提出:在京港会的主办方中,要增加商会和协会,以便直接与香港商会沟通和工作对接。从这一届开始,北京国际商会、北京市工商联、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都加入到主办方的行列。这一改变,加强了两地商会的直接沟通。政府机构中,除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外,其余机构逐渐淡出。

2001年 第五届 京港双方共同准备奥运会

2001年,第五届“京港洽谈会”在京举办,这届会议确定的主题是“新奥运、新机遇、新合作”,研讨如何抓住北京举办奥运的历史机遇,围绕“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市场需求,在京港两地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两地在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贸易、危旧房改造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开展实质性的合作,从而加速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同时,也促进香港的经济繁荣。针对北京市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本届“京港洽谈会”推出了337个奥运配套设施、环境设施以及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额达137亿美元。

2002年 第六届 北京首次尝试境外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首次进入“京港洽谈会”。这是北京市第一次进行直接境外招聘的尝试。根据北京市政府的安排,北京市人事局一共邀请了在京的100多家北京企业拿出285个职位到香港去招聘,职位涉及高级管理人员,也涉及医疗、卫生、制药、金融、旅游等行业专业层面的人员,所有职位最低年薪20万元人民币,不低于香港同业水平。时任香港贸发局中国内地总代表朱英表示,这表明京港洽谈会已走出了“北京到香港引资”的单向局面,而变成了真正双方互补、互动的合作局面。

2003年 第七届 香港力推“自由行”

从第七届“京港洽谈会”开始,无论从投资环境政策还是人才输入计划上,香港开始调整政策,猛烈推介自己,希望吸引北京以及内地的资金到港投资。

随着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及经济合作日益频繁,香港企业对内地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配合这些发展,香港政府逐步放宽内地人士来港工作的限制。2003年7月,香港推出“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统一了内地居民和外国居民来港就业的条件;取消行业限制;容许申请人偕同配偶及未婚受养子女来港居住等优惠条件。为了加大协助包括北京在内的内地企业到香港投资的力度,香港投资推广署还推出了“一站式”服务,包括办公室及住宅的租赁、员工招聘、商业登记及领取其他相关执照等都将成为支持服务的一部分。

此外,北京放开市民到香港的“自由行”无疑又给了香港一个新的机会。游客进港,进一步带动了香港旅游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本次京港论坛会共推出177个招商项目,涉及投资额97亿美元。

2004年 第八届 两地建立长效机制

2004年,“第八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暨奥运经济市场推介会”在香港举办,本届京港洽谈会推出了近130个招商项目,奥运项目招商成为本届京港洽谈会最大热点,17个为香港量身定做的奥运场馆建设、交通、物流、旅游等项目吸引了香港投资界的目光。两地政府举行了首次高层会晤,双方经过探讨协商,达成共识,建立了京港合作的长效机制,并确立先在奥运经济、经贸、专业人才交流等七个领域加强合作拓展,为京港长远合作创造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2007年 第十一届 文化创意产业成新课题

2007年,第十一届“京港洽谈会”在京开幕,文化创意产业成了京港合作的新课题,京港两地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华文化。会议还围绕奥运交通规划、金融合作、市容环境进行了探讨。香港旅发局和北京市旅游局联合推出的“一程多站式”旅游项目赢得关注,两地携手助力奥运筹备。

2011年 第十五届 两地再次聚焦民生领域

随着时代发展,京港两地合作不再局限于经济方面,而是逐步扩展到与民生相关的范畴,涵盖内容更为多样。这一届京港洽谈会特别开设了人才交流、住房保障、卫生合作、轨道交通等专场,总共14个专题,京港两地合作的焦点再次聚焦民生领域。

京港两地在民生领域的合作早已展开。早在2006年,在京港洽谈会上重点推介多年的地铁4号线终于签约成功。地铁4号线作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首个引入外资的合作经营企业,也是第一个利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轨道交通的企业,如今,京港地铁已投资经营了大兴线、14号线和16号线,京港地铁在京的项目总规模已超1195亿元,投资总规模也已超346亿元。

不仅是交通领域,京港两地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卓有成效。从医院的设备引进到合作建立全科医院,从两地合拍影片到两地文创产业的大规模合作等,京港洽谈会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牵线搭桥”作用。2010年,北京扩大服务业开放,更是为两地务实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012年 第十六届 签约项目数量规模创历届之最

2008年—2010年,连续三年的“京港洽谈会”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虽然香港经济受挫疲软,然而香港在京投资依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三届“京港洽谈会”的签约项目的数量、金额,虽然并不突出,但仅2008年京港两地贸易总额就已是1997年合作之初的13.7倍,香港更长期占据北京外资来源地首位。

到了2012年的第十六届京港洽谈会,签约项目数量和规模均达到历届“京港洽谈会”之最。2012年的签约总额为101亿美元,折合636.3亿元人民币,打破历史记录。

此外,随着国内版权经济愈受重视,北京希望借鉴引进香港成熟标准体系发展文创产业,因此文创专题首次进入“京港洽谈会”。双方签署文创产业合作协议金额达到139.6亿元。更多的北京企业把香港作为“走出去”的平台,藉由香港丰富的国际金融人才优势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中国尊”、北京地铁十四号线、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大型城市综合体、北京懋隆文化产业创意园二期建设项目均是在本届签约。

2016年 第二十届 北京在港直接投资首超同期吸引港资规模

从2014年起,“京港洽谈会”在主题上开始突出双向投资的概念。虽然香港长期占据北京外资来源地首,但香港也是北京企业在境外投资最多的地区。仅在2016年1至8月,北京在港直接投资更是首次超过同期吸引港资规模,北京在香港直接投资额达75.65亿美元。此间香港在京新设企业318个,实际利用外资51.4亿美元。香港贸发局中国内地总代表吴子衡将这一现状归结为更多的北京优质企业选择香港作为跳板和融资平台实现了“走出去”。

时至今日,“京港洽谈会”已成为商机和活力的代名词。20年来,“京港洽谈会”的成就有目共睹:合作持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合作框架和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成熟。

即将召开的第二十一届“京港洽谈会”,已让京港两地间政府、机构和企业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本届“京港洽谈会”的举办,必将进一步加强京港两地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实现两地的优势互补、共创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