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新时代“书香校园”建设的挑战与实践

2025-04-27 15:23
来源:半月谈网

读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这一优秀传统,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我们有“酷爱读书”的校训作为目标;我们有每学年三月的读书节、每周的阅读课、每天课后服务的人文素养课程作为保障;我们有图书馆、班级图书角作为资源;还通过读书报告单、读书小博士荣誉称号作为特色评价,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形成了已历经30年的“书香校园”完整架构。

进入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时代,“老师傅遇到了新问题”,有着浓浓书香氛围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遇到了新挑战。

一、来自电子产品的挑战:捧起书本的阅读习惯

在喜马拉雅、智慧阅读空间等深受大众喜爱的电子产品无处不在的今天,纸质书的阅读空间何在?纸质书的阅读习惯如何培养?

于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在学生一进入校园开始大量识字起,就旗帜鲜明地倡导“捧起书本的阅读习惯”。这一倡导不仅带领低年级学生逐一开启“每天阅读20分钟”、“读书小博士”、读书月、阅读课和课后人文素养等促进阅读的传统活动,而且将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延伸到家校社“教联体”的各个层面。我们通过读书卡的设计鼓励家庭开展亲子共读。夜幕降临,充满温馨的“家庭阅读时光”静静开启,同学们和家人共同阅读感兴趣的书籍。有的同学和家人一起梳理书籍内容,制作思维导图,绘制插图;有的同学和家人制订“家庭阅读计划”贴在书房。在亲子共读中,同学们和家人接龙读、问答读、讨论读,既分享智慧,又深化感情。学校还鼓励同学们去周边社区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探访,在借阅与参观展览中继续“捧起书本的阅读习惯”。

二、来自短视频的挑战:发现整本书阅读的乐趣

在短视频充斥着各大平台的今天,短视频带来的碎片化阅读与整本书阅读形成了鲜明对比。当小朋友以短视频作为阅读主体行为时,往往缺乏了深度推敲、反复琢磨的过程,缺少了其个性化品读的过程。而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大脑中构建自己的感知、理解与创造,由这一个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建构出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神奇而美妙的阅读体验。

随着识字量和阅读能力的增长,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在中年级开始推荐阅读经典,包括文学、绘本、历史、地理、游记、人物传记等。经典作品有时晦涩,于是我们采用三段式阅读法。即先读作品,再带着疑问与好奇走进诸如圆明园、李大钊故居等各类实体或者文字资料馆,然后再读经典。这种多形式多次的精读,使学生在阅读、体验、实践、思考、交流中理解更为深刻、阅读更有深度。

为此中年级各班都在开展“全班共读一本书”阅读活动。大家共同讨论书中的内容和人物,营造浓厚的整本书阅读氛围。三段式阅读之后,班级同学们会跟随主人公经历的每一件事,把书读成连续剧,把阅读变成角色扮演,拉近书与现实距离的同时,在复杂信息中学会了找因果、寻辩证,建立起信息间的有效联接。

事实证明,三段式阅读法特别有利于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经典中增强对跨时代人物和时代变迁的理解,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来自信息过载的挑战:感受思想的力量

当下的社会信息过载普遍存在。学习仅仅停留在接受和掌握信息,那么学习者便成了信息的容器。真正有效的学习,需要学会将信息为我所用,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去创造价值。于是思维品质培养首当其冲,即以优质的思维品质去驾驭信息、创造价值。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有价值的理解。学校老师擅长以辨析式问题串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深度思考。如 “什么是经典?适合我们的经典书目有哪些,判断依据是什么?读经典的方法有哪些?如何传承和超越经典?……”,带着任务单,通过邀请家长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学生在有限的信息+深度思考获得无限的生长可能。

低年级“捧起书本的阅读习惯”,中年级在全班共读整本书中“发现阅读的乐趣”,辨析式问题串中引导学生“感受思想的力量”,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让浓浓“书香校园”转化为学生成长与创造的力量。(芦咏莉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