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专家纵论中非合作现实与未来

2018-09-11 09:40
来源:瞭望

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专家纵论中非合作现实与未来

作为长期专注于中非合作研究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8月初曾赴位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的吉布提考察。她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在这个人口仅100万的非洲国家,她感受到了强烈的发展意愿以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携手开拓未来的干劲与激情。

吉布提总统盖莱去年11月访华时曾感慨:“西方人来了100多年,我们的国家还是这么穷,中国人才来了3年,就让我们国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2000年成立的中非合作论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非洲大陆之间的合作平台,在中非经贸、科技、人文、教育、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携手前行的路上,中非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围绕着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取得的成果、中非合作的特征、合作的前景与努力方向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约请多位学者进行了深入解析。

受访专家(排名以姓氏拼音为序)

贺文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刘青海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经济研究所所长

魏建国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曾爱平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副所长

助推非洲进入世界聚光灯下

《瞭望》: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8年以来,总体上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贺文萍:18年来,中非关系依托中非合作论坛这一强劲的机制化平台,在贸易、投资、承包合作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

中非合作提升了非洲国际地位。“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在G20杭州峰会期间被设置为重要议题,并首次被写入G20公报。中国承办的杭州峰会为非洲国家与G20国家的互动提供了沟通和交流平台。除G20成员国南非外,中国还专门邀请了非盟轮值主席国乍得、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主席国塞内加尔,以及北非重要国家埃及参会。

这些做法既体现了中国对非洲发展的重视,也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参与全球治理改革的机会,助推了非洲国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换句话说,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中国也在助推非洲兄弟来到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

魏建国:中非合作的成果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来观察:一是促进了非洲的发展。根据联合国的相关统计,全球发展最快的10个国家中,非洲占了7个。这在2000年之前没有过。

二是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中非贸易额2000年为100亿美元,2017年达到1700亿美元。

三是中国对非投资大幅增长,更加注重培育非洲国家内生增长能力,从过去以“输血”为主向帮助非洲“造血”转变。

刘青海:多数非洲国家工业仍十分落后。历届中非合作论坛针对非洲迫切希望能够实现工业化这一需求采取了多项务实举措,有力深化了中非投资合作。

打造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瞭望》:中非之间的合作有哪些鲜明特点?

曾爱平:一是平等性,中国对非洲国家历来是不论大小、贫富和强弱,均平等对待。中国坚定支持非洲国家维护国家主权,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中国跟非洲国家之间的平等关系可以说是国际关系的楷模。

二是互利性,双方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中非之间经济上互补性非常强,中国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可以为非洲国家提供一些借鉴。

三是战略性,中非关系的定位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对彼此的定位是从战略高度上去界定的。从中国方面来说,中国外交的基础是发展中国家,而非洲又是中国外交基础中的基础。从非洲方面来讲,非洲有与西方打交道的经历,他们觉得与中国的合作更高效,成果更看得见、摸得着。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发展路径跟传统的西方国家不一样,非洲国家学习中国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四是国际事务中的天然伙伴。在国际事务中,中非对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看法相同或相似;在对非议程上,中国支持联合国、世界银行、金砖机制等加大对非洲发展的投入。

刘青海:中国深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发展国际关系应该相互尊重,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中非合作论坛把进一步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谋求共同发展视为其重要基础。

同时,中国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非洲的内生增长能力。

贺文萍:在当代国际关系史上,中非友好交往和“全天候朋友”般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关系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

中非关系之所以能历久弥坚,经受住历史岁月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正确原则。中国与非洲都把对方视为自己的发展机遇和对外战略的重要支点。中国需要非洲,非洲也需要中国。

弥补中非合作短板

《瞭望》:中非合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哪些有待提升和完善的地方?

魏建国:中非合作发展迅速,在某些领域还需要更加均衡。比如贸易之外,今后还可以以投资带动贸易,推动当地的工业化水平。

再比如重硬件轻软件。以往比较重视公路、铁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在人员培训、技术转让等方面还有更大空间,做好后者可以更好带动当地就业,也解决一些企业人才缺乏的难题。

还有,应远近兼顾。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应有长远眼光,有跨国企业家的胸怀和胆略。

还有一大挑战来自西方国家对中非合作的妖魔化,对此需要以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给予最有力的回击。

曾爱平:中非合作主流是非常好的,但一些领域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在政策沟通和发展战略的协调上,中非合作涉及到各个国家的多个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非洲方面看,非洲一些国家的政策配套能力和实施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也有待进一步改善。从中国对非投资方面看,一些援助项目前期的立项调研、可行性研究等可以更细致、扎实,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项目后续运营管理的可持续性。

与此同时,中非双方还要共同应对一些挑战,主要是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中非合作的一些误解、偏见,甚至是抹黑。中非要合力讲好中非合作的故事,掌握中非合作的国际话语权。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民心相通。目前,中非对对方民众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应加强人文交流的密度和力度,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一个真实的非洲、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推动中非合作行稳致远。

贺文萍:虽然非洲政治领导人和部分知识精英对中国道路和模式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认可,但非洲一般知识界及民间社会层面对中国的了解仍非常有限。非洲有54个国家,各次区域、各国的政治生态又因其独立方式、外部影响以及国内政治发展轨迹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中国对非洲政治发展的了解也还不够。

经历过民族解放斗争并长期执政的老一辈非洲国家领导人,较认同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也更愿意从机制建设和干部培养方面借鉴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现在,有更多非洲国家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渴望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密码”。中国解决自身问题的发展经验,可以为非洲国家提供借鉴。

把握中非合作历史机遇

《瞭望》:中非合作下一步的发展面临什么样的机遇?

魏建国:中非经贸合作将有六大飞跃。

一是在非洲的单一工业园将会向整个工业体系,以及工业园区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

二是中国在非洲的加工贸易将会在未来的5~10年向高科技发展。现在已不是简单停留在制鞋、纺织、服装、箱包以及小五金等层面,国内不少高技术企业都准备在非洲开设新的研发基地。

三是未来5~10年,中国在非洲援建的农业示范区将向特色农业和出口型农业发展,将给非洲农业带来历史性变化,非洲不仅能实现自给自足,而且会对全球农业做出贡献。

四是对非洲人才的培训范围也将更广,包括基础教育、成人培训以及高新技术的培训等。

五是未来越来越多的民企将会在非洲投资。未来的加工工业会向服务、旅游、文教等领域发展。更多高技术、高学历、年轻的创业者前往非洲,将更好地带动非洲发展。

六是中非之间的贸易额在未来5~10年有望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在2020年之前达到4000亿美元,2025年或2030年之前增长到5000亿美元。

曾爱平: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了《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两个重要文件,推出了以实施“八大行动”为核心的上百项全面深化中非合作的新举措,指引未来三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中非合作,进一步促进中非合作提升质量和水平。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融资等方面的合作将更加务实,中国的优势会更好地对接非洲国家的发展需要。

贺文萍:自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拥有丰富资源和巨大市场潜力以及强劲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非洲大陆也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之中。

今年3月,喀麦隆、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3个非洲国家的总统陆续访华,3国均表达了希望加强其本国发展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对接的强烈愿望。习近平主席7月访非期间也与塞内加尔、卢旺达等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以及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合作等多项协议。北京峰会将成为“一带一路”携手非洲的重要节点。非洲国家走上发展和工业化征途的希望之路将在中非合作的推动下启航。

提高中非合作“含金量”

《瞭望》:要推动中非合作迈向更高水平,下一步还需往哪些方向着力?

魏建国:首先要加大对非洲的技术转让和高端技术人员培训,这是推进中非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着力推动中非农业合作迈上新台阶,促进非洲粮食的自给自足。再者要加强减贫合作,非洲人口众多,减贫的过程本身也是巨大市场的培育过程,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最后就是要深化民心相通,在推动中非合作时更加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注重对民生领域项目的援助和投资力度,使得民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这是支持中非合作大业最厚重、最坚固的基石。

刘青海:要加强和平与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当地政府一起更好地保障中国在非华人、企业的合法权益;重视非洲基层社会和社区机构,多建设一些能够直接贴近普通百姓、惠及基层大众的惠民工程;目前中非虽已在国家、高校层面建立了一些人文交流机制,但还需进一步深入到民众中,加强中非文化交流合作,宜建设一些面向大众的寓教于乐的中外文化交流示范区;增加援非职业培训中心的建设,既能“授之以渔”,助力非洲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家形象,又可缓解人力资源缺乏的难题。

曾爱平:提高中非合作的“含金量”需要多领域着力。微观上看,合作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要更精细化,更有预见性,把有关领域的专家纳入进来,特别要注重发挥非洲国家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没有人比非洲人更了解非洲,中非合作项目在非洲落地,一定要有非洲人的积极参与和投入。

宏观方面,要加强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加强双方的政策沟通和发展战略的对接。要加大对非洲能力建设的支持,包括执政党自身建设、政府的规划能力、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的能力建设等,力求让双方之间的宏观对接更加顺畅。

贺文萍:展望未来,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需要从政治与经济两方面做足功课。在政治层面,中非之间需要不断凝聚政治共识,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要加强中非相互间对彼此政治发展道路及模式的理解和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借鉴和吸取营养。

在经济层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帮助非洲实现其减贫和发展的“非洲梦”。由于非洲的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在资金、技术及人才等方面既需要“输血”,更需要“造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中非工业化合作的过程中需特别关注对非洲的人才培养以及创造就业;在中非金融合作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对非洲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在加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注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倪元锦)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