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黄宅,阳光和煦,气候适宜,清风徐徐吹拂着美丽土地上绽放着的油绿与郁葱。浦阳江水潺潺清流环抱着白墙黛瓦,田园综合体景观长廊初现雏形,三江口湿地公园静谧休闲,游人自由徜徉,上山遗址公园恢宏大气呈现万年文明,官岩山巍然屹立感悟寻禅文化,古老祠堂修旧如旧村民载歌载舞,农家书屋内孩童端坐书声朗朗,居家养老中心里老人喜笑颜开......目之所及,一派美丽、向荣、和谐、温暖之景。
青山绿水入画来,“颜值”提升“幸福感”。在钟村文化礼堂内,一场中式婚礼正在举行,一对年轻人在家人和村民的见证下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仪式。“现在村子里里外外都变美了,文化礼堂修缮提升后,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这里办婚宴,接地气,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村支部书记钟杨勇笑着说。
近年来,黄宅镇坚持“美丽繁荣黄宅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的发展理念,着眼镇村统筹推进,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卫生示范村、垃圾分类示范村、美丽庭院示范村创建、古村落开发、精品线精品村创建等为抓手,着力推进美丽建设全域化。
突出品质提升,实现全域洁净美
黄宅镇有67个行政村,村多面广,基础薄弱,面对现实难题,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决心用联创的办法,通过互学互助、比学赶超,将全域创建环境卫生示范村与农村文明建设、文化培育有机统筹起来。在“统一认识、建立机制、明确目标、科学设计”的基础上,狠抓乱象整治、挖掘村庄文化、严抓工程进度、细抓美庭(菜园)建设、妙抓特色亮点,全域创下县环境卫生示范村,实现了全域整治、全域美丽。
为提升乡村品味,抓好长效管理,黄宅镇各村将垃圾分类写入村规民约,实行农村环境卫生党员分区负责,垃圾分类红黑榜等机制,有力促进环境长效保洁。同时开展美丽创建“回头看”和精品村创建工作,全面推进美丽乡村从干净到整洁、美丽向美好的品质提升。
突出人文润化,彰显农村新风貌
为进一步在农村形成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黄宅镇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美丽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合理设计,各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墙,既是一种宣传,更是一道风景。同时,在创建中,黄宅镇注重保留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孝”文化、“和”文化、传统民俗、历史典故等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努力做到“一村一韵”。如梅石坞村的“孝义文化”、渠南村的“稻作”文化、红星村的“渔”文化、宅口的“鱼灯”民俗、蒋宅“东皋心越”、前进“市街”、上市“迎会”等等。
此外,为丰富村民精神生活,近两年来,黄宅镇新建了18个村级文化礼堂,政策宣讲、文娱活动、春泥活动、我们的村晚、电影下乡、科技下乡、廉政教育等一道道丰富的“文化大餐”烹饪而出,文化礼堂着实成为了村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为砖,乡风为梁,各村通过设计名人榜、举办乡贤会等举措,把优秀村级能人、企业能人、在外乡贤的力量凝聚起来,鼓励其带头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涌现出了“蒋才文村民众筹70余万建设款”、“合心村乡贤方自亮带设计团队回村助力美丽创建”、“张官村乡贤徐为成捐建灯光球场”等一批报效家乡的典型。
突出产业培育,开辟增收新渠道
将美丽“姿本”变为“资本”,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意。黄宅镇坚持实施“产业兴镇”、“项目兴镇”战略,立足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工业经济,推进以葡萄产业为特色的“江南吐鲁番”山水田园综合体、以“酒文化、康养”产业为特色的那山那水田园综合体建设,以及古塘坡地休闲养生项目、治平坡地村镇项目建设。
同时,黄宅镇积极引导各村合理利用本村资源、资产,挖掘发展可行性项目,开辟增收新渠道,共排摸包装包括闲置房出租、绿化租赁、物业楼联建、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的村级造血项目230个。截止目前,已实现“村村有收益”的工作目标,村级总收入达到4420余万元,经营性收入达到2990余万元,有效破解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释放了村级创富活力。(马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