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中国梦 >> 最新报道 >> 青年调查:中国梦·创业梦 >> 阅读

青年调查:中国梦·创业梦

2013-05-18 15:49 作者:吴晓颖 叶前 史卫燕 闫祥岭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 编辑:lh
分享到:

编者按 在亿万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青年创业工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青年是有梦的一代,创业是实现人生梦想的最佳途径之一;青年,创业,当这两个充满活力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便能够碰撞出最璀璨的火花,创造出无数美好的东西。

长期以来,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工作,青年创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措施促进青年创业,各地纷纷建立青年创业园、企业孵化器等扶持青年创业,高校开展创业指导工作也已有10多年的时间。全社会肯定创业、推崇创业的氛围初步形成,青年创业形态从网络经济到“公益创业”日新月异。

但是,当前青年创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创业还不能成为就业市场的重要支柱。究其原因,一些根本性、结构性问题尚未解决。中国的青年创业依然面临着重重阻碍:家庭的不理解不支持,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指导与经验的缺乏,创业资金的困难,创业企业负担重,创业公平环境的缺失,等等。当前,亟待理顺青年创业的体制机制,为青年创业减负、加油。

中国梦实现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青年人的创业梦应该越飞越高。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半月谈记者深入各地广泛采访创业青年群体,反映其困难与需求,为其“朝着梦想前进”鼓与呼。

关爱青年:让“有梦一代”展翅高飞

文 王新亚

青年与梦想,似乎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如果说,所有人都有梦想的资格,那么青年就是最有资格梦想的群体;如果说,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应该为梦想而努力,那么青年时期就是人的一生中最适合将梦想付诸实践的时期。

在亿万中国人民迈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新征程的当下,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他们堪称“有梦一代”。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梦想必将成为国家光明的未来。

有梦自当高飞。改革开放的中国,为青年人实现梦想提供了比过去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更为多元的选择机会,一些有志于创新、创业的青年人因之梦想成真,中国的发展也因之注入更多活力。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这是中国青年、也是中国社会的拳拳之心。

然而整体来看,“有梦一代”梦想的实现亦大不易。中国迈入社会转型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不合理,都使青年人的生存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就业、安居、养老等等压力使青年一代不堪重负,“压力山大”成为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梦想的翅膀如此沉重,即便有人能突破阻碍去努力实现梦想,依靠的更多是家庭和朋友,而社会能提供的支持极为有限。新生代农民工、求职者、创业者……怀抱梦想的青年人遇到的是一层层有形无形的“天花板”,每前进一步都极为不易。

如何让有志于创新与实践的“有梦一代”展翅高飞?当务之急是打造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

关爱青年,就要下大力气解除青年追求梦想的后顾之忧: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养老等社会事业建设,更为重要的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后者是打造社会支持系统的关键所在。

3月2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公正是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要从制度上推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创业公平——这无疑是抓住了当前青年最关心的问题。

关爱青年,让“有梦一代”展翅高飞,对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必须触及利益、触及灵魂;发展,必须公平公正、机会均等。如此,则青年幸甚,国家幸甚!

创业梦,想飞的翅膀为何沉重

当前,创业对于大多数青年人来说仍是一个遥远的梦,青年群体中创业率极低,这与我国的就业市场对于创业的需求、中国经济发展对于创业的需求显然是不相符合的。是什么使“有梦一代”对创业梦想望而却步?

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更低

26岁的李瑞(化名)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形容自己对创业的看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坚持3年创业后,李瑞被迫离开了参与创办的“新鲜生活旅行”公司,应聘到一家国有银行,过上家人期望的稳定、有保障的生活。

2009年,在西南财经大学读大四的李瑞和3名同样热爱旅行的校友揣着创业梦和凑来的10万块钱,在学校旁租了个小店面,开始了追梦之旅。从租店铺到办宣传网页、购置旅行装备、购买客车,“新鲜生活旅行”组织接待游客业务干得有声有色,旅游旺季时每月进项能达10多万元。

在几年的打拼中,李瑞最深的感受是“每往前走一步都不容易”。这期间,他们向一些部门申请过创业基金,但因“无成熟经营模式”、“高风险”等原因,最后不了了之。

2011年,“开餐馆”这一不成熟的决定使他们的创业遭遇“滑铁卢”。为了支撑餐馆运转,搞旅游赚的钱也贴了进去。最终,因为缺乏运营经验,餐馆还是倒闭了,经营理念的分歧导致4位合伙人分道扬镳,李瑞和其他两名同学离开了“新鲜生活旅行”。

李瑞所经历的只是青年创业梦在现实中折翼的案例之一。近年来,虽然国家、各省市、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但真正踏上创业道路并取得成功的人,简直是“沧海一粟”。

极低的创业成功率是让学生们难以放手一搏的重要原因。一项媒体的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0.3%;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不过4%;高教大省广东的成功率也只有1%。而这项数据在美国则高达30%。

创业成功率低的背后,是大学生创业率本就很低。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共青团广东省委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广东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占比仅1%。不仅如此,学历越高的大学生,越不倾向于创业。在2011年的3865名创业毕业生中,研究生仅113人、本科生1550人、高职生有2202人。

创业信心先天不足

“现在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太聪明了,过于聪明也就过于现实。”湖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汤光军对半月谈记者说,22岁的他已经有了三次创业经历。而他所说的这个“聪明”,实则是指太会计算利害得失,在创业之路上左顾右盼。

汤光军参加过三个创业团队,都由自己的同学和朋友组成。“团队成员刚开始都是热情高涨,但随着项目的步步推进,一旦发生困难,不少人就开始打退堂鼓。很多人跟我说,有这个时间瞎折腾不如去参加培训班、学英语,为考研、找工作做准备。”他说。

汤光军认为,现今青年群体中独生子女占很大部分,许多人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最缺乏的就是脚踏实地的精神。“想的比做的多,做的往往打折扣。容易把事情看简单了,把结果想美好了,遇到一点困难就克服不了。”

在脆弱的创业信心面前,家庭的压力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家中的观念是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安安稳稳。”现在是企业白领的许文滔,曾有过一次创业失败的经历。他说,自己不想过“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以后还是希望能创业,但最难的是得到家人的理解。

“眼高手低”遭遇经验劣势

对于不少有志于创业的技术男、技术女而言,他们梦想自己可以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下一个马化腾。然而,有技术就能创业成功吗?

“眼高手低”是许多人为中国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差”的大学生贴上的标签。如果说这个特点在从事其他工作时是缺陷的话,那么,在创业中就是死穴。

22岁的左一在同龄人中属“创业成功典型”,他开办的湖南省思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做热门的“打车软件”业务,这种给打车者和的士司机牵线搭桥的软件目前已在北京等大城市悄然兴起。

虽然目前这一项目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左一仍对曾经错失的机会懊悔不已。左一介绍,他们的软件一年前就已经做好了。当时,市场前景一片大好的产品,却因缺乏资金而无法投产。“原因就在于自己过于好高骛远。有不少天使投资人来与公司洽谈,我总觉得他们实力还不够,想等待更好的投资者。但这一等就错过了很多时机。”他说。

实际上,有创业想法和实践的大多是理工科毕业生。他们认为,有技术作后盾,不愁创业不成。对此,创新工场CEO李开复认为,美国之所以有许多大学生毕业甚或未毕业就创业成功,是因为这些人不仅仅是科技精英,而且他们对团队运作和如何提升执行力有相当的经验。

比较而言,应试教育下的国内大学毕业生素质相对单一,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能对计算机懂得很多,但对于如何管理团队、如何有执行力、如何把一个市场做出来,这样的经验往往很欠缺。

仅有梦,远不够

北京逸凡有限公司的股东魏建强,原本在大型国企有着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2009年,他顶着家里人的压力,毅然辞职和朋友在北京昌平青年创业园组建了这家贸易公司。他认为,中国青年创业梦难以走向现实,很关键的原因是社会认同度不高,许多人骨子里仍有“好逸恶劳”、视创业为“瞎折腾”的不良习性,甚至还有对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依恋,青年创业所需的社会环境远未成熟。

其次,市场规划研判能力、个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建设能力的缺乏,是梦想折戟的重要原因。北京东海腾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仍处于初创期的网络公司,有员工13人。公司董事长刘强认为,从公司内部来讲,管理是最大的问题。他自身是做技术的,网站也是他一手开发的,公司建立时只有3个人,基本不存在管理问题。

“现在有了10来个人,各种问题就都出现了。没办法,从去年年底,我专门请了一个总经理,管理公司日常事务。”刘强直言不讳,“一是我不喜欢去做管理,二是我管理能力不行。”

共青团广东省委书记曾颖如表示,大学生从不缺少创新的活力和创业的热情,但要成功创业,好的点子、充足的资金、创业团队和社会人脉关系一个都不能少,而对于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而言,同时具备这几条的并不多。(记者 吴晓颖 叶前 史卫燕 闫祥岭)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