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生态 >> 生态观察:保护生态,干群都是“ >> 阅读

生态观察:保护生态,干部群众都是“环卫工”

2017-07-20 10:55 作者:程宦宁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编辑:刘飞
分享到:

 盛夏时节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满目苍翠,河流潺潺流向远方,孕育着生机和希望。

几天来,我们沿着去年可可西里申遗专家考察组的路线,行走在玉树这片美丽的草原上。这里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这里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这里生活着藏羚羊、雪豹、野牦牛等受国家保护的珍贵的野生动物,它们的存在可以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

1

2000年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生态保护给与了高度重视,投入巨资用于保护三江源和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玉树州各级政府坚决执行国家生态保护政策,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教育、文化、就业、旅游上,既保护好了生态,又妥善地解决了农牧民生存发展的问题,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农牧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6月25日,记者在玉树市结古镇的珠姆路桥头,看到一群过桥的人们驻足桥头栏杆旁围观,一位老爷爷向水里投食。原来桥下河水里,满是黑压压一片又一片成群结队的小鱼儿,它们在清澈的河水里欢快地畅游觅食。孩子们好奇地睁大眼睛看着水里的鱼儿,因为他们从未见过这么多的小鱼儿,身边的大人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说:“我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在这条扎曲河里看到过鱼儿的影子了,看样子这条河的水质真的得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真的变好了。”

近年来,玉树州对母亲河扎曲河的治理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清理河床污泥,修筑加固坝堤,绿化河道两旁,植树种花种草,修建防护围栏,架起装饰路灯,禁止周围的居民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直接倒入河水中等措施,通过“绿色感恩,生态报国”、“创国家卫生城市”等活动的实施,提高了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

今天,多少年不见鱼儿踪影的河道“热闹”起来了,这足以证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绿水青山的家园,不是梦。

2

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只是依靠政府,不能只是依靠某一个部门,而是要全员参与,全民动手。用治多县县委书记任宝元的话说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没有干部群众之分,我们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环卫工。”

正是有了这样的觉悟,在这样觉悟的引导下,人们的行为方式慢慢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乱丢垃圾到把垃圾放在垃圾桶,从过度放牧到适可而止,从宣传教育到养成自觉的习惯……

从结古镇出发,沿着308省道前往治多县和曲麻莱县的途中,映入眼帘的是茫茫草原和一个个垃圾桶。而各种白色垃圾、违章建筑、违规广告宣传牌、违规的经销店已经在环境综合整治中被清理掉了。

在沿途,不时出现的环卫工人,成了草原上最美的风景。他们是草原上垃圾的“清道夫”,他们是保护环境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为生态环境改善做着最基础的工作。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曲麻莱县设立了草原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2800个。为充分发挥管护员队伍的作用,筹措资金700万元,组织1187名生态管护员以村为单位组建19个生态保护先锋队,积极投入到拆危清墟、生态修复治理、规范采砂取石、地材取料点复坑、公路沿线垃圾收集处理等各类生态保护工作。同时,发动人员15000余人次,集中整治活动16次,公路两侧放置了430个垃圾箱、在3个集镇和1个保护站建成4处公厕和3处垃圾收集站,配备了8辆摆臂式垃圾车和配套的120个垃圾斗、7辆自卸式垃圾车,对公路两侧2公里范围内的垃圾进行了地毯式清理,天然“高尔夫球场”般草场映入眼帘。

“在全州每个县的交通要道,我们都会放置垃圾桶,并且会不定期进行清理,垃圾桶满了正是因为群众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把家里的垃圾用编织袋装好,用私家车拉到这里,如果不及时清理会造成二次污染。”玉树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王联邦介绍。

3

在治多县有个今年3月份成立的艺人宣讲团,通过对说唱艺人培训,让说唱艺人们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向牧民们说唱生态环保,让牧民们把保护环境当作自己日常的行动指南,保持三江源生态的绿水青山。

“格萨尔说唱在藏区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牧民们对艺人们的说唱比较喜欢,加之艺人们说唱的都是通俗易懂的话语,宣讲环保政策就事半功倍。所以,我们就成立了格萨尔说唱艺人宣讲团,不定时召集牧民,宣讲环保政策,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如清洁庭院、不乱扔垃圾等。”治多县相关人员表示。

“可可西里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自2014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环保宗旨,围绕可可西里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头的水源保护和流域净化,以及向外宣传当地人保护环境等开展工作。

协会会长巴德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宗旨,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青藏高原环保理念,沿途捡拾、收集,遗落在神山圣湖的垃圾和不可降解的杂物,清理水源地的自然环境是他们的日常工作。

7月7日,青海可可西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申遗的成功,我们的责任更重,相信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尹耀增)

生态论坛

将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进行到底

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相关研究表明,青海湖的生态系统是由高原湖泊水体、岛屿、河流和湿地构成的,表现为“水生生物—鱼类—鸟类—草原”复合生态共生体系。其中湖泊是鱼类栖息和繁衍的水体,湟鱼是纽带和食物链的主要环节,处于核心地位,是这个共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导性物种。湟鱼资源量的衰减,会直接危害到鸟类的迁徙、繁衍和生长发育,影响到湖区候鸟的数量和组成结构。

青海湖流域涉及我省3州4县24个乡(镇)4个农(牧)场147个村,上世纪50至70年代,由于过度捕捞,青海湖湟鱼资源量急剧下降,导致复合生态共生系统食物链的断裂,对整个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大湖断裂》的生态悲剧,催醒了懵懂的环保意识,对于自然,所有幼稚的幻想都是悲剧。

为保护青海湖湟鱼资源,修复青海湖复合生态功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青海省政府先后五次实施封湖育鱼。其中最近的第五次,自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实施零捕捞政策。

从湟鱼洄游数量的增加到鸟类数量的增加,以及现在青海湖构建起的和谐生态环境,这是多少年来青海省高度重视生态环保,青海人民以及各相关方面共同坚持努力的结果,让青海湖的生态保护在中国生态保护、尤其是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中彰显出巨大影响力。

又是一年旅游季,一个梦幻般的青海湖,当她再一次揭去面纱露出真容,意味着跨越过一段漫长的时空纵轴,青海人有足够的底气来向全国人民晒晒我们在生态保护上所取得的那些成绩。

时至今日,青海湖流域从环境到景观,从生态到自然,从人文到历史,往来穿梭的游客不断拓宽着视野,真诚希望,他们不仅能听到这座湖的画外之音,同时也能诱发出对这片内陆大湖环境保护更深层次的思索。如此,我们才葆有了青海湖鱼翔浅底、百鸟酬鸣的景象!如此,我们才没有让青海湖变作一湖死水,让鸟岛变作一座孤岛!(姚斌)

生态故事

戈壁滩上的“护林卫士”

七月,从美丽的高原城市德令哈出发,一路东行,但见道路两边枝繁叶茂的杨树如士兵般站得笔直,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汽车刚下高速,就看见远处的枸杞地里有一群人,一位身着迷彩服皮肤晒得黝黑的中年女性,站在人群中手里握着一株枸杞苗讲到“枸杞青果染病初期会在果面上会生小黑点或不规则褐斑,如果湿度大的时候,病果上长出很多桔红色胶状小点……”

这个人就是都兰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站长、林业工程师张彦玲。

张彦玲是个闲不住的人,一有时间就会出现在田间地头上,像今天这种讲课每周都会有。虽然比较辛苦,还占用了很多休息的时间,但是秋天能看见乡亲们有个好收成,夏天能看见绿树成荫她非常心满意足。

因为张彦玲为人和蔼可亲,这么多年下来和都兰县的枸杞农早已“打成一片”,枸杞农们一有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彦玲,要么打电话要么去办公室,张彦玲也早已习以为常,帮这些枸杞种植户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枸杞种植户张承善说:“我们有一个枸杞病虫害防治交流微信群,群里123个人都是来自基层的枸杞种植户,如果大家发现枸杞地里有病虫害就会拍照片发到群里,张站长据此提供解决方案,如果情况复杂张站长还会亲自去田间地头考察一番,为我们这些枸杞农排忧解难。”

侯付才是都兰枸杞种植合作社的成员,一共种植了约11公顷的枸杞,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自家地里的枸杞大片死亡,估算了一下差不多有1.6公顷,急得侯付才是吃不下睡不着,知道张彦玲来了,他马不停蹄地就赶了过来。

侯付才说,之前找农科所的技术人员来看过,说可能是根腐病,但根据他多年的枸杞种植经验,觉得不像是根腐病的症状,但又找不到别的原因,带着怀疑这才又找上了张彦玲。

张彦玲看着侯付才满脸的愁容,顾不上吃午饭,马上赶往侯付才家的枸杞地。半小时观察后得出结论:“死亡的苗木全部分布在树荫处,导致苗木死亡的原因可能是防护林逐年生长,侧枝一直未修建,树冠覆盖面增大,对枸杞地遮阴,严重影响枸杞苗对阳光的需求”。侯付才听了也很赞成张彦玲的说法。

张彦玲接着说:“护林带属于集体管辖,建议你去跟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对防护林进行修剪,这样地里就能晒到充足的阳光了”。

帮侯付才解决了难题,张彦玲脸上也溢满了笑容。(程宦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