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生态 >> “百姓富”与“生态美”共振 绿 >> 阅读

“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 绿色发展的南平路径

2017-10-13 09:37 作者:罗勇安 来源:福建省旅游信息中心 编辑:刘飞
分享到: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武夷山景区游客如织,再次迎来旅游高峰,碧水丹山的优美生态和“双世遗”的无穷魅力,让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不仅是武夷山,微信朋友圈“晒”出的闽北各地,处处洋溢着生态之美,让很多外地的小伙伴们称羡不已。

作为生态“优等生”,是否可以“高枕无忧”?地处闽江上游的南平给出的答案是:决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

早在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南平调研,就要求南平“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山区特色的发展路子,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福建省委、省政府也明确要求南平加快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建设新福建”中做出特色、体现作为。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多年来,绿色发展的接力赛,南平一直没有停步,坚定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省率先提出绿色发展思路,积极创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先后成功争取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国字招牌”,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生态自觉深入人心,溢出效应不断涌现。

南平,这片可以惬意“森呼吸”的生态福地,正蓄积后发进位之势,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加速前进。

以综合整治,推进生态优化

绿色生态是闽北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最大的潜力。但是,在闽北人自己看来,“绿色南平”并非完美。为此,南平市深入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清新水域”“洁净蓝天”“清洁土壤”三大工程。

作为我省生猪养殖重点区域,延平区年出栏生猪上百万头,养猪已成为库区移民致富项目。然而,由于养殖分散,污水处理不达标,部分河流污染严重。面对畜禽污染顽疾,为改善流域水质,今年2月初以来,南平市以延平区为重点,从“拆、转、治、清、管、查”六个方面综合发力,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确保闽江上游流域水环境安全。

用了3个多月,全市拆除生猪养殖场7118家473万平方米,削减生猪271万头,仅延平区就拆除4469家381万平方米,削减生猪216万头,目前存栏10万头左右,辖区30条小流域水质明显好转。昔日多个养猪村成为“无猪村”,母亲河回归清澈,河里的鱼虾又回来了,创下全省畜禽污染集中整治时间最短、力度最大、成效显著的战绩。

“十几年来,我们养猪是赚了点钱,但村里的环境也遭到严重污染。我们小时候可下河玩耍抓鱼,现在的孩子只能闻臭味。致富不是只有养猪一条路,趁这个机会我也换个更好的事情做。”延平区炉下镇樟岚村养猪户林顺兴说,他第一时间主动把自己养的430多头生猪全部卖掉,把猪栏拆除,向生态农业转型。

全国七大合成革产业集控区之一的荣华山产业组团合成革产业园去年实现产值57.96亿元,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环境友好型合成革产业基地”。产业园在建园时,采用了当时国内首创的两级污水处理模式,污水经企业和园区两级处理后,高出国家标准20倍。如今,园区又有了新动作。今年4月1日,经过几年的技术创新摸索,园区79条合成革生产线全部完成供热系统改造,拆除烟囱,全面实现LNG(液化天然气)清洁能源替代燃煤生产,成为国内首个完成“煤改天然气”的合成革产业园。

2014年起,南平市将城市环卫机制导入全市所有1630个行政村,配备专职保洁员5579名,采用财政奖补与农民付费相结合的机制,开展日常清扫与保洁工作。同时将“万人保洁”纳入共建美丽南平综合考评,使农村环境卫生有了根本性好转,“万人保洁”工作在全省推广。

把视线范围扩大,生态保护修复不是一域之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完整生命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全面治理,南平市正在全力推进国家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试点工作,逐步将南平打造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和水源涵养地,进一步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制度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既要GDP,又不唯GDP--政绩指挥棒怎么舞?

既要靠山吃山,又要护山养山--林农如何增收?

……

南平市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实施“河长制”,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建立与综治网格无缝对接的环保网格化监管体系,推动环境移动执法并实现全覆盖,打通环境监管的最后一公里。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又制定出台《南平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对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行评价考核,与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相衔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以制度建设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南平先行先试。

“多亏了赎买政策,我们不砍树、卖树,就把钱挣了。”2015年,武夷山市率先启动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收储工作,有330亩林子的武夷山市星村镇朝阳村林农程诗贵签了“青山赎买”协议,领到了67万元补偿金。

早在2006年,武夷山就全面禁止阔叶树采伐、天然林皆伐和九曲溪流域人工商品林择伐等作业,2009年全面停止了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和全市天然林采伐作业的审批,2011年不再批建新茶园。武夷山市还在全省率先建成20万亩县级生态公益林,国家、省、市生态公益林占该市林地总面积的40%,生态林比例在全国县级市中排名第一。

在有效保护的同时,一些商品林由于生态保护的需要和政策的影响,到了采伐年限仍无法实现其商品价值,林木资产很难变现,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矛盾突出。2015年6月,武夷山市出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收储实施意见(试行)》,计划用10到15年时间开展“青山赎买”,收储6.6万亩人工商品林,将其改为生态林,当年收储了首批3900多亩商品林。2016年,武夷山市探索由“赎”改“租”机制--产权不变、贷款继续,让林农兼职管护,既提高生态维护能力,又额外增加收入。至今年5月,武夷山、顺昌、建阳投入6880万元,完成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收储13864亩,其中赎买8194亩、租赁5670亩。今年起,武夷山首创的“青山赎买”在全省推广。

领导干部离任要审“生态账”,任期辖区污染也需担责。2015年以来,南平市审计局相继开展了松溪县、光泽县党政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并在全省率先开展了20多个乡镇层级试点,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在实践探索中初步形成了“五围绕五突出”的南平审法,在试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走在了全省前列。

“针对干部的离任审计,过去主要侧重于经济方面,如审查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财务收支状况等。建立生态审计,有利于改变一些干部'唯GDP论英雄'的传统发展理念,建立绿色政绩观。”市审计局负责人介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领导干部任期内辖区森林、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为基础,通过对其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审计评价,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在光泽县的试点已问责38人,并提出审计建议30条,促进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生态保护责任清单建立和完善。

创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以来,南平探索出不少“先行快跑”的做法:

--武夷山成为全国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中率先完成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的试点区。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已梳理筛选出重点建设项目21个,目前森林生态防控体系建设、监控指挥中心建设、生态监测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正陆续展开。

--扎实推进武夷山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等试点工作。

--探索用好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利用市场化机制推进生态保护。截止6月底,完成排污权交易出让8404.74万元,完成排污权核定企业337家。完成110家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核算,14家重点控排企业作为全省第一批碳交易试点,其中顺昌国有林场去年底完成全省首笔林业碳汇交易15.55万吨,成交额达288.3万元。

以绿色产业,引领全域提升

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最核心的是选准产业。

市委市政府立足南平生态优势、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产业基础以及国家产业导向等,对现有产业体系进行再梳理、再分析,选准与生态资源、人文历史相得益彰的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制品、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产业,并编制通过由中国工程院组织咨询论证的七大产业规划,绘好青山变金山的“施工图”。紧扣绿色和创新,南平市着力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补短板、延链条、强保障,着力构建富有活力的产业体系、技术体系、政策体系、金融体系,实现绿色强市、绿色富民。

作为福建的老工业基地,南平市一批优势骨干企业正加快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圣农准备投资160亿元再造一个圣农,南铝、太阳电缆、南纺等企业增资扩产项目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风起云涌,成为南平发展的新增长极。国内领先的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商--浪潮集团在南平投资50亿元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石墨烯产业园将落户延平区,打造上下游紧密结合、闭环完整的石墨烯智能大制造平台及其产业链业态。

南平市70%人口在农村。在保证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的基础上,南平市着力做好加工增值的文章,推动一产接二连三,积极创新品牌和营销运作,统一打响武夷品牌,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努力从农业大市变为农业强市。

旅游产业有了全新发展。依托武夷山“双世遗”品牌,以高铁通车为契机,补齐旅游要素短板,丰富旅游内涵,加快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养生度假转变,打响国际旅游品牌。去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3408万人、增长16.5%,旅游总收入446亿元、增长20%。南平市还着眼“全域旅游”,在全国首创“水美城市”建设,把水流域治理与资源开发、城市改造、美化生活结合起来,让各类游客都能在南平找到好去处。

绿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引领南平发展的“领头羊”。上半年,生物制药、文化创意、食品加工等产业产值694.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71.3%,食品加工、文化创意等产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第三产业成为南平发展“主动力产业”,大武夷旅游发展高端化、集聚化,上半年总收入232亿元,同比增长20.2%。

一些县域经济实现绿色赶超,后劲十足。一季度,南平5个县区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进入全省前十;上半年,3个县区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进入全省前十,分别获得省政府奖励。

“在市场经济中,生态的效益其实并非摸不着、看不见。”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南平坚决停批引进所有矿业开发、高耗木材加工、污染工业等项目,累计关停企业600多家,但因示范区建设,南平先后获得“绿色示范城市”“低碳城市试点”“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试点”等多个国家级金字招牌,如今每年仅因此而获得的国家财政、基金支持就超过8亿元,占本级财政10%以上。

共建生态文明,同享绿色未来。南平的绿色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