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三中全会 >> 最新报道 >> 千头万绪,改革要做到“大均衡” >> 阅读

千头万绪,改革要做到“大均衡”

2013-11-11 22:31 作者:袁元 王仁贵 唐朵朵 于萍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编辑:lh
分享到:

 

新一轮改革,起步于中国发展的关键节点,必将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重要的制度安排。在多位研究者看来,需放宽眼量,观察此次全会所处的历史、国际与现实背景。

放宽变革时代的视野

记者:当前,社会各界热望三中全会的召开,此轮改革有什么独特的时代特征?

常修泽:以中国现代史分析,中国经历了由1949年开始的第一波社会制度历史大转型,和第二波1978年经济体制历史大转型。现在,经济体制转型的任务尚未完成,同时第三波历史大转型的任务又提上日程。

所谓“第三波历史大转型”,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在内的“全方位转型”。未来十到十五年正是第二波历史大转型和第三波历史大转型的交叉期,也可以说是第三波历史大转型的启动期。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完成的任务,可以在全方位转型的大框架下突破和深化。

以这样的大历史观观察,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长期改革方案,应更带有战略性和历史性。

胡鞍钢: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看,平均每隔十年左右党中央都会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顶层设计、战略部署的重大决定,这包括每一时期(通常指十年左右)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改革重点领域等。从1984年以来,党中央先后有三次重大决定:

第一次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第一个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启动了城市改革,也称之为“全面改革的蓝图”。

第二次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第二个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创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

第三次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第三个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其最重要的创新,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改革观。

按照中国改革的历史逻辑,可以预计,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第四次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战略部署的重大决定。

我们可以预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从顶层设计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精心设计未来十年改革蓝图、行动纲领、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决定,到2020年能够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这样就能够全面强化国家基本制度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全面改革各类体制机制,克服各种弊端,减少国家治理成本。中国的改革含义将更加丰富,更加理性,更加智慧。

刘春:当前的改革不是对起步阶段和扩大阶段的简单重复,而是一次升级,改革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将有所创新。当前改革面临着这样几个时代特征:

一是,改革自2000年以后进入全面加速的发展新阶段;

二是,改革进入要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新时期,例如,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与政治、社会发展的协调等,很多问题在起步阶段和扩大阶段可以先易后难地解决,但如今这些问题已无法回避,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

三是,改革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的大实践,从改革自身来说,也已到了必须解决动力机制的丰富与更新的新阶段。改革需要动力,改革起步和扩大阶段的动力不能简单复制到今天,改革面临着进一步丰富、进一步创新的问题。

韩保江:定位此次三中全会独特的时代方位,应考虑三个维度:

一是,历史维度。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已有35年,此次三中全会必将对过去35年的改革经验、方法、得失进行总结,并将以此为新的出发起点。

二是,全球大视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将进入调整时期,这也是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经济体制进行比较和调整的时期,中国成功应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是什么帮助我们经受住了考验,哪些经验、哪些体制中的优势需要我们在新一轮改革中继承和发扬?比如,国有企业主导作用的发挥、政府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金融体制改革、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等等。这既是西方国家观察中国的视角,也是需要我们主动研究和进一步探索的。

三是,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又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一发展阶段,同样也是社会矛盾高发期,诸多矛盾仍待通过改革来解决。比如,社会活力不足的问题,如何处理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问题,收入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等矛盾;再如,改革推进不协调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比较靠前,而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制度不能同步跟进,等等。

观察新一届三中全会要解决什么问题,新的改革要沿着什么方向,突出什么重点,达到什么目标,都离不开对这三个维度的认识。

中国需要共赢的改革

改革是十几亿人民共同的事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就大大超过了一般意义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率,指向更加广泛的社会效益、社会和谐。

记者:如何理解此次三中全会的意义?

刘春:十八届三中全会具有标杆性意义,是中国改革开放大历史进程中,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一步打开新局面、进一步使改革发展升级的具有历史性标杆意义的重要活动。

谢春涛:三中全会将把十八大提出的方向和精神,加以具体体现与落实。改革将针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着力破除导致“社会板结”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改革新活力。

龚维斌:这次全会将是一次继往开来、承上启下、值得期待的会议。“承上”,是因为全会将承接35年来的改革开放,解决新问题;“启下”,是因为全会将为今后五年甚至十年中国发展绘制蓝图。

叶笃初:三中全会,将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捩点。对于这次大会,八个字可以概括,即“经典传接、创新不止”。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勇担重任,三中全会将动员全党,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力量。

记者:从国家建设层面讲,此次改革要实现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胡鞍钢:如果说之前的改革是1.0版本,那么现在需要升级到2.0版本。此轮改革设计首先是“继承”,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其次是“深化”,即在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要深化改革,破解多年改革的难题,清除改革的障碍;再次是“全面”,即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面改革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

中国改革三十多年之后,全体人民所需要的是公平公正的改革,互利共赢的改革,共同分享的改革,共同富裕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才能获得人民的理解,人民的支持,人民的拥护。也只有这样的改革,才能使全社会改革收益最大化,改革成本最小化,保持天下大治,保证社会和谐。

新一轮改革将以“共同富裕”为主题,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维护社会公平”为基本原则,使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追求三大目标和进行三大改革:

一是追求经济更有效率,继续推进竞争改革。今后,提高经济效率、提高国际竞争力仍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建设公平竞争、公正竞争、公开竞争的全国或区域统一市场体系,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追求经济更加公平,需要实行公平改革。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全体劳动者提供机会均等、充分就业的社会服务,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人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促进农民、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是追求经济更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绿色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这三大目标、三大改革既相互关联,又相互支撑,产生三大效益和红利,即经济效益和红利,社会效益和红利,生态效益和红利,中国的改革将更加丰富、更加成功。

我个人认为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标准,将从“三个有利于”逐渐延伸扩展为更加全面的“五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是与“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相适应、相匹配、相支撑的改革总体布局,从而使改革开放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

常修泽:新阶段历史赋予中国的,是类似奥运“五环”环环相扣的改革,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制度改革,简言之,就是20个字:经济转型、政治变革、社会共生、文明交融、天人合一。

下一步,中国改革可能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局面,需采取“大均衡”改革方略,即:找准各领域改革的“均衡点”,“在两个鸡蛋上跳舞”。

怎么“跳”法?经济改革,找准市场化和公正化的均衡点;政治改革,找准“深刻革命”与“自我完善”的均衡点;社会改革,找准多元阶层“社会共生”的均衡点;文化改革,找准东西方文明包容互鉴的均衡点;资源环境制度改革,寻求“天地”与“人”的均衡点,敬畏自然,尊重人权。

刘春:这次改革要实现的历史使命是为中国改革以系统、全面、宏观的方式注入更强劲的活力,以支持新时期国家建设的新要求、新呼唤和新标准。

从历史进程来看,国家建设是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1978年,我们最朴素的改革动因是要让大家吃饱饭,但是今天,国家建设的内容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逐步提升,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群众对精神层面、文化层面、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的诉求逐步凸显。

这些都对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实现社会、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同步发展,这也带来对社会管理和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新标准、新要求。新一轮改革将进入更为系统、更为全面的新阶段,整体上来回应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全方面的诉求。

罗崇敏:从大的方面讲,历史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创造更有活力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制度。具体肩负着三大使命:尽力使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各方面力量,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社会建设要更加公平,社会事业资源要更加丰富。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