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三中全会 >> 各方回应 >> 十位县委书记谈基层改革 >> 阅读

十位县委书记谈基层改革:释放空间受限 人才短缺

2013-11-13 22:47 作者:王健君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编辑:tianye
分享到:

突破的关键点在哪里

《瞭望》:如何从基层角度看待改革突破口?

王立彤:授权。这个“授权”不仅仅是行政审批的授权,而是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法律授权,使得各个层面的城市有更大的自主依法行政的管理权力。

我深切体会到,因为授权不够,导致基层很多问题难以解决。比如,一些问题牵扯到多个利益主体,涉及到多部法律法规,副区长协调不了就推给常务副区长,常务副区长协调不了就找区长来协调,区长最后找书记。为什么我们会议多?因为协调各种利益矛盾的协调会多,很多时候,我们忙于对各种利害关系进行综合研判提出解决方案。

企业主体常会遇到一些“互相打架”的法律规定。例如,消防是对规划设计有严格要求的,原来的房屋结构是在原来的消防条件下建成的;可按照现在的消防标准,一些重新装修后想进行生产或商业活动的房子就不符合现行消防标准因而不能营业。这样的矛盾在基层很多,影响面很大。改革就是要让新标准运行时不和原来的标准“打架”。

我们最近在做一个“无依据前置条件”清理。清理后发现有几百项缺少法律依据的前置条件,大多是部门要求基层社区出的证明。部门之间相互推责,到基层后责任没法推了,就变成基层去不断协调。这不仅仅是效能的问题,而是我们国家行政管理不统一不精简,授权不到位的问题。

唐献泰:突破口在哪?就是老百姓的需要。第一是上学。我做过一个测算,就以汤阴为例,从小学到高中12年,如果国家全包了,吃饭住宿、书本费一切,家长全部不用管,我算了算,大约一年需要3.2亿元,我们县的GDP是130多个亿。如果说推及到全国,以我这个县为例,我这个县是个中等人口县,全国是2700多个县区,我算了算大约需要8000亿元。按照目前来推行是不现实、不可能的,因为国家没有那么大的财力,但是可以分阶段来实施。比如,到2015年,国家可以先实行高中教育全免费。我大约测算了一下,也就是1000多个亿。

第二是看病。看病上国家也想了很多办法。我认为还需要加大力度,特别是在大病救助上要从上到下设立一种大病救助机制,在这点上得有突破。这个我也测算了一下,这种大病救助应该是中央、省、市三级财政,切出一块专门作为大病救助的基金,分三年或分五年实施。因为基层老百姓现在因病致贫的比比皆是,一生病,特别是大病,全家完蛋。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是赢得民心的重要一步。而且我认为这是改革在民生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个口突破了以后,连带的社会效应会非常大。

我县的上访量河南省最低,老百姓怨气少,就与这种指导思想有关系,加大力度,让老百姓减少支出。我认为这是个决心问题,就把现在三公经费压缩、楼堂馆所费用压缩,把这些压缩出来的经费用来搞这项民生工程就够了,完全有能力把这事办好。所以,我认为这就是个国家的决心问题。为什么我讲这个?因为我看到了新一届政府的决心。

田志明:我认为是简政放权。对企业负责,应当是投资人为主的,而不是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现在,审核部门好像比企业家更懂企业一样,好像比企业家更懂项目一样。这两者完全是颠倒的。谁最对企业负责?企业的老板最负责;谁最对项目和市场敏感?是企业负责人最敏感。我觉得,这就没必要设置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和坎坎。

再一个就是政府部门收费,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给你发了工资,发了经费,为什么还要层层收费呢?我觉得,县一级的收费统统可以取消。企业和老百姓来办点事,你还要收费,就那样一些纸张等,政府还承担不了吗?你本来就应该给大家服务的啊。

为什么有一些腐败案件发生呢?就是因为部门或某个人掌握了这个权力,部门利益私有化了。如果统一取消了,一个公司的注册,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就行。一个项目好不好,你就得有几条硬指标,比如环保,设定了标准后,达不到要求将其卡掉就行了。

现在弄那么多中介公司,来了都一口价,就是给你出一个方案或是什么报告,我要多少钱。拿着这个方案或报告去那个部门就好批了。没有这个中介机构的东西就不好批了。很多中介公司跟权力部门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就直接是下属单位,或者是延伸出来的机构。

如何推进和落实基层改革

《瞭望》:当前现实利益格局下,完成改革任务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思路和精神状态?

王雪峰:各级领导、各级组织,都愿意支持踏踏实实干工作的人,谁都想有工作成绩。说都想为民,就是找不到平台而已。我在大会上讲,青冈怎么穷的,就一盘大酱,他拿一棵葱,你拿一棵白菜,都上去戳。一定要从观念和行动上走出来干事,干事才能有信用嘛,才能获得老百姓的认可。

基层推进改革,一要有志气,二是不能贪。如果一个领导班子思想没有先进性,不符合大众利益,就不要当了。现在,青冈这个班子老百姓都信服,就是我们做事公道、不做私。这样思想就统一,组织上就容易形成共识,这是改革推进最关键的。

比如,青冈县人大、政协、工会、政法委所有的领导在基层改革中都有具体工作分工,都要干一摊具体工作,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而且他们都有实权,一定要给他们实权。权力是人的一种欲望,也是干事的一种工具。一定要吃透和运用好权力正面的东西,而不是消极的东西。

现在,我们的每一个思路,都请人大政协和老干部去调研,最后由政府制定实施政策,形成最广泛共识。其实,调研本身就是一个影响、启发和形成共识统一意见的过程。比如,青冈县政协主席在教育战线工作过,我就让他抓教育改革,他调研的建议,我们就认真采纳,形成政府决策。对此,他们也很有成就感和积极性。改革,一定要在孕育的时候统一思想,一开始就调动积极性,形成了共识大家就去做,千万不要定完了再去统一思想。

周斌:推动改革,涉及到三条:一是自身要想改,要想有作为,不能说“反正要交给别人,只要在我手上不出事就行了”;二是要允许出错,改革需要宽容的社会环境,对待出现的错误,领导和社会都要有正确的看待,要区分清究竟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还是工作中不主动、不作为带来的错误。要尽量形成一种包容失败、宽容改革的氛围;三是要主动纠误。改革一定是不断在曲折当中前进,不会是一条笔直线。因此,如果能早发现问题,早进行调整,主动进行自我改革,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推向前进,不至于出现重大偏差。

如果武进要进行某项改革,如果是面上的问题,我会先选择一些点来进行试点。要把问题看准,症结在什么地方;其次要做好方案预案的设计,怎么来推进;第三要经常关心,进展到什么程度,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实施效果如何,等到了合适的时候再从面上推开。

改革落实难不难?首先要看政策制定得合不合理,我相信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调研,一定是针对性很强的。此外,比较中国发展,非常复杂,一个药方要对各种病、各个地方的病都要有疗效,必须做到普通话和地方话有机结合。因为中国这么大,发展差异很大,不可能一方药包治百病,但可以有一个总的规律。

这需要各级地方政府深入领会中央意图,要精准把握地方实际,要在大背景的情况下有效地制定地方上的具体行动计划,要体现执行力。要自觉主动地把地方的发展放到全国发展的大背景当中去。现在一些地方,一是不想改,是惯性思维;二是不敢改,怕引起矛盾;三是不会改,不知道问题在哪,或者知道问题但不知道办法是什么,不知道如何制定方案。这些都可能导致一项好的政策出台之后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唐献泰:作风应该排到改革的第一位。没有作风就没有后面这一切。这也是十八大后,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狠抓作风建设的初衷,这就是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上的第一炮。在现有的环境和氛围中,一味因循守旧、按部就班,能革故鼎新打开局面吗?你好我好,能强力推动工作吗?能打破“官场”这种顽固不化的痼疾吗?作风问题已经给我们的党带来了极大危害,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有正义感的共产党员,若再对此熟视无睹、轻描淡写,那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对于改革操作的策略,除了自上而下,还要先急后缓、稳步推进,先解决与民生关系最大的问题,先稳住民心,再考虑其他;还要先“点”后“面”,中间还要不断地修正,还要有个互动,互相融合。

说到任务排序,我认为首先是党政分开。其前提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科学地认清党政职能的性质和职权范围,克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机构重叠、职责混淆等问题,党委不再对行政进行干预,集中精力管好大事,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应该体现在总揽全局上,从而建立新型的党政关系。

其次是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喊了这么多年,效果很不理想,甚至我认为又倒退了。全国的县长都成了总经理了。这只“看得见的手”,成了一只乱摸的手、乱伸的手。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不但扰乱了市场信号,而且抑制了企业活力,但增加了政府不必要的负担,甚至滋生了寻租腐败。

田志明:现在的关键是,我们敢不敢改革自己的利益,敢不敢在这方面开刀。先把利益和手中的权力剥离开来,能做到这一条,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最终还是因为利益,你在那个部门你就有利益,我不在这个部门我就只能喝凉水。你的利益是你自己有的吗?是那个部门赋予你的。把部门利益剥离了,你在那个部门干那么多活,跟我在这个部门干这么多活,没有多得到多少利益,那就不会非争着去那个部门了。

现在,根本是要解决利益问题,是为老百姓谋利益,还是为个人谋利益,或是为小团体谋利益,出发点不一样,路径和结果就不一样。现在一些规定,某一个部门制定后就成了全国性的规定,这一定要打破。改革最终的导向只能是,最大程度地解放生产力,更公平地、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冯守权:如何在基层改革和发展中才能有所作为?总结法库的发展与实践,我认为主要是打好“四张牌”:

资源是“铜牌”。资源固然重要,但如果看得太重,就不会科学地、可持续地发展,产业最终会走向枯竭。过去,虽然法库地下埋藏着二十几种非金属矿产,却主要靠变卖资源这种“守着金碗要饭吃”的方式发展,只有陶瓷产业有一定的规模。后来,法库既注重优化资源发展产业,更注重“无中生有”发展新兴产业。

作风是“银牌”。作风就是凝聚力、战斗力和生产力。很多工作确定之后,如果没有好的作风作保证,就不会得到有力的执行,更不会取得科学有效的工作成果。近年来,我们凭着顽强的作风和高效的执行力,把许多别人认为不可能做成的事变成了现实,创造了令人羡慕的“法库速度”,形成了“争第一、创唯一”的“法库精神”。

思路是“金牌”。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干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一个地区的发展,资源再丰富,劲头儿再足,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思路,也是一事无成。我们从法库实际出发,从大的发展趋势出发,坚持全域科学谋划发展,大力实施“品牌兴县”战略,做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生态化”五篇文章,强化工业兴城、市场兴城、文化兴城,着力打造“中国瓷谷、北方通航、中国牛县、山水法库”,加快实现“建设沈阳北部新兴产业基地、区域中心市场和现代田园城市”三大目标。正是这个好的思路,保证了法库发展的正确方向。

团结是“王牌”。团结才能步调一致、人心思上、政通人和,一个地区万众一心、精诚团结、干群和谐,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我县几大班子团结、干群团结一致,无论县委换届,还是人大、政府、政协选举,都是满票、高票当选,形成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环境。这也正是增强投资者信心的关键所在。(执笔/《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健君;采访/《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自良 张奇志 吕晓宇 王新明 魏董华 屈一平 尚前名 王仁贵 李绍飞 王健君)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