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党群教育实践活动 >> 最新报道 >> 雪域高原干群关系新赞歌 >> 阅读

雪域高原干群关系新赞歌

2013-08-12 06:26 作者:王恒涛 王恒涛 罗布次仁 文涛 等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lh
分享到:

工作队队员在当地村民家家访

 

编者按 半月谈记者近日深入西藏的乡村、社区、寺院等地,围绕西藏自治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展开采访调研。这组稿件生动地展现了西藏自治区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自治区实际,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为群众上门服务的生动实践,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干群关系的赞歌。

在雪域高原大写服务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地处祖国边疆的西藏自治区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将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推向纵深的路径和保障机制。

西藏自治区在大局最需要的地方着力,不断将工作重心下移,不断将“浮”在机关的干部派到基层去,派到基层最需要的地方去,并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任务,使干部们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贴身为群众服务,为工作大局服务。大写的服务——成为诠释西藏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亮眼的关键词。

西藏地广人稀,有的乡镇面积相当于内地几个县的面积,而干部只有10多人,这就难免出现服务不到位的现象。西藏自治区先后派出了4万多名干部,跋山涉水入驻全自治区5459个村庄居委会,同时拿出专项资金,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起,解决群众就业、就医、就学和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等实际问题。

西藏寺庙多,僧尼多,服务保障难度大,部分僧尼老无所养,病无所医。为此,西藏选派近1.4万名懂宗教政策,服务意识强的干部进驻寺庙,建立服务机构和班子。工作人员为僧尼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整修房舍,修路通水,解决僧人们的家庭困难,让僧人们感受温暖,后顾无忧,静心修行。

西藏旅游资源独特,游客多、流动人口也多,但服务设施和机构欠缺,为此自治区将警力下沉,在人口集中地建成了698个便民警务站,服务居民,服务游客,震慑犯罪。

如今,从繁华的拉萨到偏远的古寺,从交通便利的城镇到道路难行的墨脱,从珠穆朗玛峰脚下到雅鲁藏布江畔,从藏北草原到藏东林区,“凡是有居民活动的地方,都有我们的干部”。

4万多名干部抛家舍业,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同行下乡的比比皆是。他们带着党和政府的温暖,发扬特别能开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特别能贡献的精神,爬雪山,过险关,来到群众身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群众分忧解难。一系列创新性服务使干部受到了教育,干部作风在转变,群众切实得实惠。今日西藏,正呈现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和谐景象。(记者 王恒涛)

转作风出实招 动真格见实效

——西藏探索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的科学路径

西藏以干部转作风为突破口,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抓手,以干部驻村入寺为载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探索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科学路径。

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

走,到群众中去

雪域高原,地广人稀。稳定与发展的重任使西藏干部在转作风方面先行一步。

2011年10月,西藏首批派出2万多名干部进驻自治区5451个村,在密切干群关系的同时,深入开展一场为期3年的“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

昌都地区发改委副主任索朗扎西驻村已一年,他至今难以忘怀的是工作队驻村后办的第一件事——重修坑洼不平、尘土飞扬的入村小道。几年前,这条路因难以解决占地、砍伐经济林木产生的补偿问题,公路修到了村头,就无法再修下去。

驻村后索朗扎西和队友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为了修好这条路,他们努力争取到65万元修路资金和80万元的村容整治资金,在赢得群众信任后,他们带领群众一起来修路。在项目建设的同时,他们还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索朗扎西说:“驻村后最大的感受是,做群众工作,赢得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就是要多了解群众的期盼、需要和意愿,多为群众办实事。”

昌都地区纪委干部陈烈,是一名1959年进藏汉族干部的后代,父辈的熏陶、30多年的在藏基层历练,使他对群众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他说:“干部驻村活动抓住了对待人民群众态度这个根本问题,通过驻村活动端正了党风,锻炼了队伍,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意义深远。”

“这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次干部下乡活动,干部把驻村当探亲、视群众为亲人,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锤炼自己,服务人民,用真诚、汗水,乃至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事多年民政工作的自治区人大原副主任马泽碧说。

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实践中,西藏把握各族群众的诉求与期盼,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精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向农牧区和基层倾斜,向贫困群众和弱势群体倾斜。

2012年,西藏籍大学生实现全就业,拉萨实施供暖工程,全年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落实资金投入135亿元。今年藏历新年前夕,西藏提出包括提高企业离退休干部职工基本养老金、农牧区医疗制度财政补助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牧民子女教育补助标准等,惠及九成百姓的12项民生政策措施。

在山南地区乃东县颇章乡格拉村,笔直的乡村道路代替了昔日凹凸不平的土道。村民普布次仁说:“近两年来,政府对乡村道路进行全面整治,又翻建多年失修的水渠,大学毕业的女儿也就业上班了,我特别高兴。”

林芝地区地委书记赵世军说:“在农牧区工作,我们发现西藏各地虽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不尽相同,但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由观念差异造成的。”

为此,林芝地区把改善民生与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和转变观念结合起来。去年林芝地区在特色产业扶持发展中,改变过去项目完全由政府投资的办法,专门设立了1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其中400万元作为贴息资金,项目建设由政府出资50%,其余依靠贴息贷款等,进一步增强群众参与度,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同时,对林芝地区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2.5万名劳动力,本着自愿选择培训时间和项目的原则进行系统培训,并按培训考核成绩进行适当补助。

西藏各地还注意把转变作风与解决“发展办法不多”的问题结合起来,把群众强烈的发展愿望与维护稳定的基础工作结合起来,让群众成为经济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力量源泉。

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西藏全部工作的基础。近两年来,西藏充分利用覆盖全自治区的驻村工作队,以“传帮带”等多种形式配合党的基层组织开展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加达村,是西藏近两年来重点整顿的1030个村组之一。因多年积累的矛盾纠纷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2009年以来加达村“两委”班子处于瘫痪状态,驻村工作队积极配合地方党委开展广泛深入的群众工作,化解矛盾,选举新一届“两委”班子,并积极培训党员,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等规章制度。

加达村地处盐井旅游景区核心区域,但交通极为不便。去年7月,新一届“两委”班子带领群众修建公路,同时成立了西藏首家农民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康巴情农民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目前全村85%的村民入社,合作社业务涉及旅游观光服务接待、民俗文化展演及土特产品开发销售,村民收入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自治区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服务群众和服务党员上下足功夫。阿里地区采取“地级干部联县、县级干部联乡镇、科级干部联村”的结对帮扶机制,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措施。日喀则地区则建立健全基层互帮互助机制,已有824个党组织与困难党员“结对子”,3471名党员干部与困难党员“手拉手”开展帮扶,仅去年就有546名困难党员实现脱贫。

畅通表达民意诉求渠道

近两年来,西藏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机制,不断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其中昌都地区在农牧民中发展了10292名民生信息员,仅去年,就提供有价值的民生需求信息1282条。信息员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之一就是,现有水磨坊数量严重不足且年久失修,农牧民糌粑加工困难。

地委、行署责成相关部门调研发现,目前昌都地区能正常使用的水磨坊仅有513座,为数不多的小型糌粑加工企业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为此,根据“解决迫切需求为主,粮食主产区先建”原则,昌都地区从今年起整合资金2.4亿元,为群众建设1647座水磨坊,农牧民糌粑加工困难的问题得到大大缓解。

在调研中记者发现,近两年来,西藏各地区进一步建立干部蹲点、决策调研等制度,领导干部每年深入基层的时间要求普遍提高到3个月以上,调查研究的理念深入人心。

全国政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认为,近两年来,西藏开展“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坚持群众路线,干部得到了锻炼,群众得到了实惠,这种做法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深层推进西藏稳定与发展的好做法。(记者 王恒涛 罗布次仁 文涛)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