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精准扶贫 >> 中国扶贫榜样 >> 菏泽市:开启扶贫攻坚新模式 >> 阅读

菏泽市:开启扶贫攻坚新模式

2017-11-23 15:08 作者:刘军 来源:菏泽市
分享到:

菏泽市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截至目前,省标以下贫困人口22万户、46.03万人(其中国标以下8.89万户、18.55万人),占山东省的51.2%。2015、2016年分别减贫40万、44.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5.7%降至目前的5.65%。2014年,绘制了“菏泽市贫困人口分布地图”、“菏泽市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分布地图”、“菏泽市产业扶贫分布地图”三张扶贫地图;2015年,编制了扶贫手册;2016年,探索创办“扶贫车间”、建立“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双向承诺机制”、实施“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不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开展。2015—2017年,山东省脱贫攻坚现场会连续三年在菏泽市召开;2016年—2017年,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议、全国扶贫车间现场会议在菏泽市召开。

首创“三张地图”,精准识别,摸清家底,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围绕“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扶持、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实行精准化管理”,菏泽市历时近两个月,对87项指标、1387万条数据进行了梳理标注,在全国第一个绘制了三张“扶贫”地图,彻底弄清了“贫困人口在哪里,贫困村在哪里,哪里贫困人口多,哪里贫困人口少,归谁管,由谁扶,怎么扶,如何退”。“菏泽市贫困人口分布地图”对识别出的贫困人口,对所有乡镇(办)的贫困人口构成状况进行详实标注,清晰的展现出菏泽市贫困人口点状分布和局部密集的特点;“菏泽市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分布地图”显示了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各项基本情况及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成效及本年度扶贫计划等;“菏泽市产业扶贫分布地图”分产业用不同颜色和图像标记对项目的投资、规模以及扶持企业进行详细标示。三张“扶贫地图”的制作,为扶贫项目布局、调度和监管提供了重要参考,实现了贫困村、贫困人口在哪里,扶贫项目资金就安排在哪里,行业扶贫就跟随在哪里,社会扶贫就对接在哪里。目前,县、乡、村都编制了各级扶贫地图,实现了“精准”挂图作战。

创立“双向承诺”制,拉起精准扶贫责任落实“两条链”

菏泽市把发挥市县直部门单位的职能优势、帮扶干部的技能特长与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相结合,组织1267个市县单位与1576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签订精准扶贫到村双向承诺书6304份,4.9万名干部与所有贫困户签订精准扶贫到户双向承诺书、填写扶贫手册,拉起帮扶人与被帮扶人责任落实“两条链”。帮扶单位、帮扶干部根据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帮助选定主导产业,引进致富项目3054个、修路7377公里,帮助1392个村完成电网线路改造、1743个村通上了自来水,改善了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由“要我帮扶”到“我要帮扶”的转变。贫困村、贫困户消除了安于现状、“等人送小康”的消极依赖心理,增强了内生动力,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发展致富产业,用好帮扶资金和生产资料,2016年脱贫的44.7万人中 70%是靠自身努力发展种养业和劳动就业脱贫,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创办“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

菏泽市在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回头看”中发现,菏泽市55%以上的贫困人口具备一定劳动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宜外出打工。2015年11月,在鄄城县董口镇代堂村调研时发现,该村利用闲置房屋或搭建简易帐篷的人发制品加工点,直接安置贫困群众就业,使他们有了稳定收入来源。因势利导,创办扶贫车间,让群众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实现了多方共赢。一是转变了群众观念。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就业,每天收入20至100元,增强了自立自强、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志气。二是增加了村集体收入。2134个村通过收取扶贫车间租金及光伏发电年均收益7732万元,提高了村“两委”带动脱贫和救助贫困户的能力。三是提升了企业效益。企业布局乡村、入驻扶贫车间,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劳动力不足、成本偏高问题,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2015年以来,菏泽市发制品、服装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上缴税金分别增长了51.2%、24%和14%。四是激活了农村经济。扶贫车间发展了农村二产三产,带动了一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步伐,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培养了一批农业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五是促进了农村稳定和谐。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打工,减少了农村闲散人员,也使留守儿童有了照顾,空巢老人有了依靠,留守妇女有了工作,增加了群众的幸福感。目前,已建成运营2826个扶贫车间,直接安置和带动235245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其中57685名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创设“两项保险”,构建健康扶贫六道防线,破解因病致贫难题

针对菏泽市39.5万户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达20.5万户、占比51.9%的情况,从2016年起,在山东省率先为菏泽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构建起“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医疗救助+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健康扶贫六道防线。实行“政府购买+保险公司捐赠”的方式,由政府为91.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统一投保,贫困群众不拿一分钱,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人均40元,由政府拿28元、保险公司捐赠12元,最高可获理赔6万元;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人均130元,由政府拿100元、保险公司捐赠30元,最高可获理赔35万元。截至目前,菏泽市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已分别理赔受理2185起、1268起,贫困群众看病自费部分平均降低到5%左右。单县黄岗镇泮店村贫困户曹庚永意外挤伤右手,经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赔付后,自付部分从9997元降至2502元,避免了因没有钱看病把“意外”拖成大病导致贫困程度加深。成武县汶上集镇前袁堂村贫困户初中学生袁修璋患白血病,因家庭无力负担巨额费用而放弃治疗,纳入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后,治疗花费23.2万元,在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再次给予赔付,个人仅负担6500元,有效防止了因大病再返贫问题的发生。今年,省扶贫办在山东省推广这一做法,为山东省242万贫困人口实施了“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和家庭财政保险”三个“特惠险”。

创新“四认领”社会扶贫模式,实现千军万马齐攻坚

菏泽市大力开展以“企业家认领贫困村、‘两代表一委员’认领贫困户、爱心人士认领留守儿童和贫困生、志愿者认领孤寡老人”等“四认领”社会扶贫活动,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实现“千军万马”齐攻坚。2017年4月份在山东省首家成立了省扶贫开发基金会市级办事处,共有306家企业、500余名爱心人士向省扶贫开发基金会菏泽办事处捐款1.04亿元。截至目前,菏泽市共发动700家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联系帮扶592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带动贫困户12734户、27270人;发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1462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利用产业带动贫困户14544户、27873人;发动7067名“两代表一委员”, 1979名(个)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结对帮扶贫困户30008户、72667人。

创新“就地就近筑村台”模式,给十四万滩区群众一个稳稳的家

菏泽市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涉及东明县、鄄城县、牡丹区三个县(区),8个乡镇、182个自然村,41001户、146953人,贫困户7830户、25667人;共淤筑28个村台(新建27个、扩建1个),外迁6个社区。2017年开工淤筑村台19个,其中,东明县15个(包括扩建1个)、鄄城县4个,2018年完成村台淤筑,2019年完成19个村台社区建设。3月17日,省政府批复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三期试点工程,试点范围为东明县焦园、长兴集2个乡的7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滩内建设村台及社区各2个,搬迁安置2839户、9947人。其中,焦园乡试点建设一个村台及一个社区,迁建6个自然村、5345人;长兴集乡试点建设1个村台及一个社区,迁建4个自然村、4602人。5月15日在焦园乡8号试点村台举行了项目启动活动,截至目前两个试点村台共堆筑土方量近100万方,第一阶段的土方施工任务已经完成,抽砂吹填工序已经开始,预计11月下旬完成整个村台土建工作。其余26个村台(村台工程)《实施方案》已经通过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复核,待市政府批复后即可进入招标程序,预计9月份可开工建设今年计划开工剩余的17个村台。牡丹区外迁社区《实施方案》正在省进行评审;鄄城县、东明县外迁社区《实施方案》正在编制过程中。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 结合沿黄县区当地实际,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滩区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和劳动力充足等优势,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重点抓好现代农业、新兴服务业和特色加工业的规模膨胀、结构优化和档次提升。牡丹区郝寨村位于黄河文化旅游区、新型建材区和生态观光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内,利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确定发展黄河旅游业、高效生态观光农业、新型建材业和杂粮种植业;鄄城县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原则,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加工业、新兴服务业等;东明县立足黄河滩区现有资源优势,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重点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绿色生态养殖、有机农产品加工、绿色清洁能源和沿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五大产业。

创推“双联双创”活动,抓党建、促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015年8月以来,菏泽市紧紧抓住联系服务群众这一关键,坚持固本浚源,立足巩固“最先一公里”、夯实“中间数公里”、打通“最后一公里”,围绕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创新方式方法,开展以“单位联村(社区)、干部联户,创建村级服务型党组织、创造群众满意工作业绩”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创”活动。按照市委“全参与、全覆盖”工作要求,市县乡三级1299个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中央及省驻菏单位、79476名党员干部,以省、市贫困村及“软弱涣散”村为重点,以贫困户、信访户为关键,成立工作组,制作公示牌,发放联系卡,每月至少拿出3天时间驻村入户排查矛盾问题,深入广泛联系了菏泽市5811个村(社区)、195万户、774.8万余名群众。截至目前,帮扶单位和干部因村、因户制宜采取帮扶措施,引进致富项目3054个、修路7377公里,帮助1392个村完成电网线路改造、1743个村通上了自来水,有效改善了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创建“横到边、纵到底”的扶贫工作体系,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铁军,破解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菏泽市县部门(单位)全部明确1个科室加挂扶贫工作办公室牌子,由分管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科室负责人兼职扶贫联络员,实现了扶贫工作“横到边”,达到了协同作战、统筹推进的目的;菏泽市5755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1名扶贫包村干部和1名扶贫联络员,实现了由市到村“纵到底”“不断线”,打通了扶贫政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确保了扶贫政策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形成了“市级牵总、县区负责、部门联动、乡镇主体、村为重点、工作到户、责任到人”的全覆盖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共成立了市县部门兼职办公室731个,市、县、乡、村扶贫工作人员由1918人增加到14111人,是过去的8倍。强化业务培训,先后举办金融扶贫、项目管理、扶贫宣传、信息统计等专题培训班28期,培训扶贫系统工作人员4.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