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共和国词典1963~1975 >> 阅读

共和国词典1963~1975

2010-10-03 08:00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yuanbx
分享到: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晚,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2758号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这项决议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从而结束了台湾当局窃据联合国席位的历史。

投票赞成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76个国家中,非洲国家有26个,占1/3以上。毛泽东在接见参加26届联大的中国代表团领导层时幽默地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我们再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也是1945年旧金山制宪会议的发起国之一和会议四主席之一,对联合国的诞生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了制宪会议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美国执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中国被非法排斥在联合国之外达22年之久。

乒乓外交

1971年3月28日~4月7日,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中国队在中断两届之后重新参赛。其间,美国运动员科恩的一次偶然“搭错车”,让两国运动员有了首次交流。随后,中美运动员在赛间多次相遇和友好交往,被日本媒体突出报道。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哈里森来到中国代表团驻地提出访华要求。消息传回国内,毛泽东和周恩来迅速决策,邀请美国队访华。同年4月7日,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即将闭幕,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秘书长和美国乒协主席一同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消息,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全世界。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19位成员到达北京,实现了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正式来访的美国代表团。4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的大门。继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和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1972年4月,以庄则栋为团长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回访美国。小小银球弹开了中美彼此紧闭22年的大门,震动世界,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小球推动大球”,被世界舆论称为“乒乓外交”。

中日邦交正常化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政府在美国的控制下,长期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20世纪50、60年代,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指引下,中日“民间外交”蓬勃发展,为两国关系正常化打下了基础。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9月29日,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结束了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在联合声明中,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

1978年8月,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同年10月,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日本,双方互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批准书。1998年11月,江泽民访问日本,中日一致同意建立中日两国“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2008年5月,胡锦涛访问日本,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确定了两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指导原则。

尼克松访华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当时苏联和美国“两超”争霸。尼克松1969年担任总统后,出于与苏联抗衡的战略考虑,开始逐步调整对华政策,中美两国逐步从对抗走向对话。

图为周恩来总理到北京机场迎接尼克松总统。

1971年7月美国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交谈,为尼克松访华铺平了道路。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国务卿威廉·罗杰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陪同下,乘专机抵达北京,开始他“改变世界的一周”“破冰之旅”。尼克松抵京的当天下午,毛泽东在自己的书房会见了他。此后,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在上海发表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公报中,双方阐明了各自的立场和态度,又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美方表示对中方的一个中国立场“不提出异议”。公报还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重新开启了中美交往的大门,为之后中美建交和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奠定了基础。尼克松后因“水门事件”提前下台,未能实现中美关系的新突破。

秦始皇兵马俑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现西安市临潼区)的人民公社社员在抗旱打井过程中,发现一处规模巨大的兵马俑坑。俑坑发现后,国家文物局随后委托陕西省成立了秦俑考古队,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与试掘。根据现场清理和文献记载,这批陶俑大体是秦始皇在世时制作的,距今2100多年。后在该俑坑左右两侧各发现一个兵马俑坑,称为二号坑和三号坑,最早发现的俑坑称为一号坑。

据估计,一号坑有约6000个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排列成一个完整的军阵场面。从现已发掘的部分看,武士俑和车骑有规律地间隔并对称排列,阵容严整。这批兵马俑的雕塑制作,显示了秦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高超的雕塑技巧。这些雕塑珍品,艺术手法明快细腻,风格朴素,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这样大型的雕塑品,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都是举世罕见的,为研究秦始皇时代的武士、兵器和秦代的雕塑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

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兵马俑,其一号坑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是目前发现3个俑坑里最大的,前两次考古发掘仅发掘了1/3。2009年6月考古人员开始对秦兵马俑一号坑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开始发掘的当天,就已发现两辆前后相邻的四马战车,还发现了个别陶俑身上残存着大面积彩绘。

三个世界理论

毛泽东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把世界划分为3个部分的理论。毛泽东这一思想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的中间地带论思想,雏形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间地带论外交战略,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公开提出这一思想。同年4月10日,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发言,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说明我国的对外政策。

三个世界理论把世界划分为3个部分。第一世界是指美国和苏联两个具有最强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地位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第三世界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发展形成的新兴力量,中国也属于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第二世界是指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这一战略思想,对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加强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对霸权,发展对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