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词典(1964年-1965)
中法建交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在3个月内任命大使。法国从而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此前,1950年5月9日,瑞典在西方国家中率先与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法建交是中国加强同西欧关系的重大突破,是对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沉重打击。此后,西方国家纷纷效法法国,改变孤立中国的立场,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69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50个。截至2009年7月16日,已有171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当天,我国政府向世界发布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同时发表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次日,周恩来致电世界各国政府首脑,转达中国政府关于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建议。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首爆成功时产生的蘑菇云(资料图)
我国核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一个新阶段,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中国于1992年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国政府宣布从1996年7月起暂停核试验,同年9月,中国等16个国家首批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并一直恪守这一承诺。1997年,中国作为原始缔约国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截至2005年6月底,中国接受了禁止化学武器组织95次现场核查,核查结果均表明中国严格履行了国际公约义务。
四个现代化
1964年12月20日至1965年1月4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周恩来在报告中号召全国人民“在不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从那个时候开始,“实现四化”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目标。继1964年中国提出 “四化”之后,邓小平又于1979年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一个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为特征的“新四化”名词进入人们视野。“新四化”被认为是中国实现1964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促进“新四化”的发展,是保持中国经济较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清”
1962年底至1963年初,全国各地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在农村开展的是“清工分、清账目、清财物、清仓库”的运动。1964年9月1日,中共中央转发《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简称“桃园经验”),提出“四清”的内容已经不止是“清工、清账、清财、清库”,而是“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
1964年12月15日至28日,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制定《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二十三条》规定,城市和乡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今后一律简称“四清”,“四清”的内容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二十三条》对1964年下半年以来“四清”运动中某些“左”的偏向作了纠正,但又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等更“左”的观点。《二十三条》下达后,全国城乡“四清”运动继续进行,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到1966年春,在农村,全国大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县、社先后开展了“四清”运动。
“四清”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把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对一些文艺作品、艺术观点和文学艺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了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并且在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三线建设
所谓“三线”,是按战略地位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三类地区,分别简称一线、二线和三线。“三线”地区位于我国腹地,基本上是不包括新疆、西藏之外的我国中西部地区。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从存在着新的世界战争的严重危险的估计出发,提出要下决心搞三线建设。从1964年至1980年,国家在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共投资2052亿元,安排了1100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建成成昆铁路等10条铁路干线,通车里程8046公里。建设了刘家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攀枝花钢铁基地、第二汽车制造厂、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汽轮机厂等一大批骨干企业,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作出了突出贡献。三线建设为我国留下的物质遗产,至今仍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
三线建设以“靠山、分散、隐蔽”为选址原则,虽然有利于国防,但也造成了许多企业进山太深、布局过于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诸多问题。1983年,针对三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决策,对三线建设中企业布局、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重点改造。至2004年底,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工作基本完成。
工业学大庆
1959年9月26日,位于松辽盆地上的松基三井喷出了滚滚油流。适逢新中国10周年国庆前夕,这个新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被舆论认为改变了世界石油工业的格局,改变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1960年3月开始,持续3年多的大庆油田“石油会战”,总共探明藏油面积860多平方公里,建成年产原油500万吨的生产能力,累计生产原油1166万吨。1963年12月初,第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新闻公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其他部门学习大庆油田的经验。此后全国工业交通战线兴起了学习大庆经验的运动,大庆也成了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工业学大庆”的口号从此在全国传播。1977年4月20日~5月13日,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先后在大庆和北京举行。工业学大庆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生搬硬套、形式主义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这个口号已很少提起。
截至2009年3月22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0亿吨。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大庆油田以持续稳产高产,为共和国经济巨轮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动力。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海瑞是明代著名的清官,一生刚正不阿,不事权贵,被誉为“南包公”。1959年4月毛泽东提倡学习海瑞。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明史专家吴晗响应号召,开始创作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于1961年发表。该剧演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赞扬。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策划的这篇点名批判文章,捕风捉影地把《海瑞罢官》中所写的“退田”、“平冤狱”,同所谓“单干风”、“翻案风”联系起来,硬说“‘退田’、‘平冤狱’就是当时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焦点”,《海瑞罢官》“是一株毒草”。毛泽东批准发表这篇文章,并指出《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这使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带上更为严重的政治色彩。这篇文章的发表,以及随之而来的群众性的批判运动,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吴晗也被诬陷为“三家村反党集团”成员,受到残酷迫害,于1969年10月自杀身亡,终年60岁。1978年8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北京市委正式为吴晗平反并恢复党籍。
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报道介绍说,我国科学工作者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于1965年9月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胰岛素。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之一,但是蛋白质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国外科学家直到1955年才搞清楚一种最简单的蛋白质——胰岛素的化学结构。至于用人工方法合成胰岛素,则更加困难。直到1958年,英国《自然》杂志还预测,人工合成胰岛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未必会实现。就在这一年,刚刚成立的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牵头,开始攻克这一科学课题。第二年,他们就实现了构成天然胰岛素的A、B两条肽链的拆分和重新组合的工作,为人工合成胰岛素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技术路线。在这项研究的各个阶段,我国始终居领先地位,第一个成功地完成了天然胰岛素拆合工作,第一个得到人工半合成结晶胰岛素,第一个得到人工全合成结晶胰岛素。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它像“两弹一星”一样,证明了中国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仍可在尖端科研领域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