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共和国词典1963~1975 >> 阅读

共和国词典1963~1975

2010-10-03 08:00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yuanbx
分享到:

共和国词典(1967年-1969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科学家从1960年底开始摸索氢弹原理。氢弹的研制是白手起家,在研制攻关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点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料。从事理论探索的研究人员,从概念研究、原理探索开始,着手进行热核材料性能和热核反应机理的基础研究,最终形成了从原理到材料和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起到了关键作用,提出了中国第一份氢弹原理和结构的设计方案。

1966年12月28日,根据于敏等人提出的氢弹原理和设计方案,采用塔爆方式进行的减威力氢弹原理试验成功,表明我国已完全掌握了氢弹原理。1967年6月17日上午,空军徐克江机组驾驶着72号轰炸机,进行氢弹空投试验。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瞬时升起了一颗极为神奇壮观的“太阳”。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新闻公报宣告:我国在2年8个月时间内进行了5次核试验之后,今天,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零7个月,我国只用了2年多时间。

南京长江大桥

1959年,为贯通京沪交通大动脉,南京长江大桥开建。1968年10月1日,下层铁路桥建成,同年12月29日,上层公路桥建成。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将原津浦、沪宁两铁路连接为京沪铁路,将大江南北的公路交通连接起来,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南京长江大桥是双线、双层的铁路和公路两用桥,铁路桥长6700多米,长度为武汉长江大桥的4倍,公路桥长4500多米。大桥建成后,就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大桥刚开建,苏联专家就撤走了。大桥的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解决了复杂水文地质基础施工难题,首次采用国产桥梁钢建造上部结构。作为我国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长江大桥,建成后的南京长江大桥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五七干校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一封回信中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1968年,黑龙江省按照毛泽东“五七”指示的精神,成立了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柳河五七干校,并于5月7日送首批学员进驻庆安县柳河。不久,该校组织写出了一篇调查报告,总结了干校的创办情况,9月30日,此文得到了毛泽东的亲笔批示。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引述了毛泽东的有关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此后,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纷纷响应,在农村办起五七干校。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统计,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豫、赣、鄂、辽、吉、黑等18个省共创办五七干校100余所,下放的干部、家属达10余万人。五七干校是在“左”倾错误方针指导下办起来的。许多单位把去五七干校作为排斥异己、惩治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手段和变相的劳教。许多干校成为迫害干部的场所,大大损伤了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的自尊心和身体健康,助长了“知识无用”的风气。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五七干校逐渐降温。1979年2月,国务院发出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五七干校陆续停办。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8月,60多名北京青年组成了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黑龙江省去垦荒。1955年下半年,毛泽东在他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大量大、中学毕业生呆在城里无事可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写到“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并在编者按中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各地立即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达1600多万,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为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支出的经费超过100亿元。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等多种名义逐步返回城市。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

红旗渠

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南林县(现改为林州市)全境90多万亩土地,只有1.2万多亩水浇地。1960年2月,林县人民为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缺水状况,开始兴建红旗渠。林县人民在太行山苦战10年,削平山头1000多个,钻挖隧洞200多个,修建各类设施12万多座。1964年,总干渠通水。1966年,3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被称为“人工天河”的1500公里红旗渠灌溉体系基本形成,从而结束了林县人民世代缺水的历史。

红旗渠的建成,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周恩来总理把它和南京长江大桥并称为“新中国两大建设奇迹”,中外人士称赞它为中国的“水长城”。红旗渠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存条件,还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6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进行了反击苏联军队武装侵犯的战斗。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历来是我国领土,一直在我国管辖之下。珍宝岛事件发生前,苏联军队一再侵入珍宝岛,进行挑衅。对于苏联的挑衅,中国方面一直采取极大的克制态度,要求苏联停止入侵挑衅。苏联却变本加厉。1969年2月16日,苏联军队侵入中国珍宝岛时就公然扬言,如果中国边防人员再去巡逻,他们就要动武。接着,苏联远东边防军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

1969年3月2日,大批苏联军人乘坐装甲车和汽车,同时从下米海洛夫卡和库列比亚克依内两个方向侵入珍宝岛地区,突然袭击正在执行正常巡逻任务的中国边防人员,首先开枪开炮,当场打死打伤我国边防战士多名。我国边防人员被迫进行自卫还击。3月15日,苏联军队再次侵入珍宝岛,先后出动几十辆坦克、装甲车和大批武装部队,向正在岛上执行巡逻任务的我国边防部队进行挑衅,并用重炮轰击我国境内纵深地区。17日,苏军又出动步兵,在坦克支援下入侵珍宝岛。我国边防部队击退了苏联军队的入侵,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