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人物 >> 杨祖珺:回望台湾“校园歌曲”之 >> 阅读

杨祖珺:回望台湾“校园歌曲”之初

2013-11-05 01:54 作者:陈晓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tianye
分享到:

背景三:有了“去头掐尾”的空间

杨祖珺在其自传《玫瑰盛开》里回忆了“李双泽闹场事件”。杨祖珺在校园演唱会上压轴演出前,一位叫李双泽的青年提着一瓶可口可乐冲到台上质问:“我们喝的都是可口可乐,唱的也都是外国歌曲,我们自己的歌呢?”

这一声呐喊震撼了一统校园的美国旋律,但唱英文歌的杨祖珺相当不服气:我想唱中国歌,可大多数的歌曲都在30年以上了,我们自己的歌在哪里?

杨祖珺谈到社会环境变化催生了“我们自己的歌”——“校园歌曲”。她分析,上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地区的台湾加工出口贸易创造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但农业衰败和自然环境污染的问题逐年严重。中日建交、保钓运动和蒋氏父子的权力交接,令主政者策略性扩大了青年知识分子以及台湾地方势力参政机会,关注国家、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现代主义等各种思潮也获得了“去头掐尾”的空间。

台湾知识青年创作歌谣的养分来源,也包括台湾陆续成立的“现代诗社”、“五月画会”、“东方画会”、《剧场》杂志等等这些新的、现代的文艺组织和作品。70年代,台湾的报纸、杂志出现了年轻人或思想上解放的中年人所书写的新小说、“乡土”散文,大改过去只有反共作家或军中作品的面貌,这些创作为70年代的台湾带来了新鲜而丰富的社会讯息。此外,还能在台北市牯岭街的旧书摊上找到冰心、老舍的书,这些都是已经被查禁的,但在少数的年轻知识分子之间流传。

最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电视音乐节目和比赛节目对歌谣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到1998年才停播的“五灯奖”歌唱比赛,1965年在台视开播,参赛歌曲以国语和闽南话为主,选手都是非职业的,他们在唱歌的同时还展现了不少民间艺术,对“自己的歌”的创作者影响匪浅。还有中视在1971年播出的“金曲奖”,主旨就是“鼓励创作歌曲”,女主持人头戴宽边草帽弹吉他唱歌的形象,带动了不少年轻人创作歌曲的愿望。第三个节目就是杨祖珺主持过的“跳跃的音符”,“我如果要去主持,目的就是为了推广唱自己的歌”,杨祖珺向制作团队宣称。
……

杨祖珺作为“中国文化大学”助理教授做了这场报告,虽然其中的每一步她都亲身经历,但她不谈自己,不带感情,力求提炼“歌谣创作”产生背景的学术价值。这样的背景研究,不仅有助于大陆听众对“校园歌曲”的深入认识,也对台湾的政治、社会、文化和几十年间的社会变革提供了了解的视角。

《美丽岛》与《少年中国》

走下讲坛的杨祖珺生动、随性,她坐在北京一家素食餐厅吃了一顿“饱饭”后会大喊“生活真美好”;她在聊天时认真问朋友:“当时你懂你的信仰吗?”她在说起年轻时的梦想“能踏上大陆的土地一步,死也甘愿”时仍然落泪;她在回忆过往时突然加上一句感慨:我爱理想……

杨祖珺从“唱自己的歌”开始,投身民歌运动,为帮助雏妓、残障儿童办募款演唱会,与当时对抗国民党当局的党外运动结缘。杨祖珺说:“我当时哪里懂政治,但我一腔热血要为社会做事,看到雏妓、鱼贩、赤脚兄弟们脏乱的生活,我要给他们唱歌,把世界来改变。”

但杨祖珺被当局视为进行工运、学运活动,她的唱片被禁,一直邀请不断的演出被取消,有些演唱会是她策划、组织的,自己却不能上台,只能躲在后台。即便那种情况下,杨祖珺仍然曾经天真地以为:“他们会明白,我只是为了民族、音乐在努力,我没有什么‘阴谋’。”但封杀还是一次次来临,杨祖珺在自传中感叹:“我形似愚蠢,但真诚万千的爱人之心,怎么就那么任人践踏在脚底下呢?我们社会中有多少生命力,就这样被扭曲得无影无踪呢?”

无论是否主观愿意,杨祖珺这位被封杀的歌手成为政治人物,1986年她当选民进党创党中执委;1987年被刚成立的夏潮联谊会选为评议长;1988年率首个“台湾返乡探亲团”到大陆,同年,成为“中国统一联盟”创盟盟员。后来她赴美继续年轻时中断的学业,取得美国麻州大学传播研究所博士学位,回台后任教大学校园。

杨祖珺对记者说:“《美丽岛》和《少年中国》两首歌最能说明我的命运,原来只是‘自己的歌’,无关政治,但‘美丽岛’的名字被当时的党外运动所用,便有了‘独’的色彩,国民党不准播;《少年中国》又因为有‘中国’两字,成为民进党的禁忌。”

因为禁忌,杨祖珺在台湾“校园歌曲”的地位被或多或少淡化忽略,以至不少人只知后来者叶佳修、罗大佑、侯德健等,以至《美丽岛》和《少年中国》不那么家喻户晓。但对这段历史稍作探究的人,不会跳过杨祖珺的名字,也不会不听一听《美丽岛》和《少年中国》——

我们摇篮的美丽岛/是母亲温暖的怀抱/骄傲的祖先们正视着/正视着我们的脚步/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他们一再重复叮咛/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美丽岛》)

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去看望祖国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迹/我用我游子的乡愁/你对我说/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少年中国》)

链接>>>

校园歌曲在台湾又称民歌、歌谣,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台湾各大学校园,以中文创作,内容贴近民众生活,体现民族意识和现实的思考,因此被称为“民歌”。也有人类比当时美国的流行音乐称此种音乐风格为“歌谣”。

但这种“民歌”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民间流行的各类型民歌,有研究者又将其称为“校园民歌”或“校园歌曲”。

校园歌曲的题材分类及代表作:

怀古与历史

美丽岛、龙的传人、唐山子民、中华之爱、易水寒、古国今昔、侠客、我心似清泉、送你一把泥土、赤壁赋

乡愁

乡愁四韵、少年中国、归去来兮、归人沙城、出塞曲、芦歌、橄榄树、浮云游子、旷野寄情、就要挥别

中国诗词

钗头凤、雨霖铃、秘摩崖月夜、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偶然、浮生千山路

生活民俗

庙会、月琴、今山古道、乡间小路、晚霞满渔船、雨中即景、酒干倘卖无、外婆的澎湖湾、乡居记趣、正月调、鹿港小镇、拼宵夜、捉泥鳅、童年

自然咏叹与怀想

秋蝉、小贝壳、小草、听泉、守住这一片阳光、蜗牛与黄鹂鸟、夕阳伴我归、兰花草、微光中的歌吟、让我们看云去、小草、祈祷

爱情

你那好冷的小手、小秘密、风告诉我、如果、神话、偶然、木棉道、拜访春天、小茉莉、忘了我是谁、阿美阿美、离开你走近你、风中的往事、生命中的阳光、欢颜、走在雨中、阳光和小雨、守着阳光守着你、天天天蓝、忘了我是谁、恰似你的温柔、野百合也有春天、梦的衣裳、请拥抱我、第一支舞、我深爱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