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已经成为我们的国家战略,然而,只有认识海洋,才能开发海洋。在人们认识海洋的各种手段中,海洋资料浮标是关键的一种,它锚定于海上,能够长期、定点、连续、实时监测各种数据。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王军成,30余年致力于海洋资料浮标研究。他研究出来的浮标,可以准确测量海上风速、风向、气压、湿度、能见度、浪高、流速等30多个参数,并进行准确传输,成为读懂海洋的利器。
“咱的东西不比别人差”
在北极冰雪世界,低温、极夜等自然环境让很多科学研究望而却步。然而,在这里的格陵兰海域,有一座海气耦合浮标,日夜不停、源源不断地传回当地海洋和大气数据,为研究海洋环流、温室效应、北极涛动等提供了重要数据。
这唯一布放在格陵兰海域的浮标是中国浮标,它来自王军成的团队。
“我不敢说咱的浮标是世界最好的,但可以说在运行稳定性、监测数据准确性以及监测项目多样性等方面,不比国外产品的性能指标差。”王军成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帆赛在青岛海域进行。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要根据风速和风向等调整战略战术。测定这些海洋数据,最合适的就是浮标。当时,美国以及挪威的浮标名气最大,奥帆委选择了挪威的浮标。出人意料的是,在不到半年的试运行时间里,浮标出现了两次故障。关键时刻,奥帆委决定紧急启用中国浮标,接受这个任务的就是王军成。
两个月时间,王军成带领30多人的团队做出了3套浮标,主要测量所在海域的实时风速、风向、气温、气压、波浪等,5分钟或10分钟进行一次数据传输。这3套浮标在青岛海域漂浮了2年半,没有出现过任何故障,连续、准时、精准地将各项数据传出,确保了比赛的顺利进行。
如今,王军成和他的团队研制生产的各种型号浮标已经达到100多套,散布在各个涉海单位。这些安放在不同海域的浮标,成为我国海洋监测体系的支柱。
“人在陆上,根在海里”
王军成197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从那时起,他就没有离开过海洋,没有离开过浮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浮标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技术都不成熟,电子系统、通信系统等都需要自己研发。各方面因素叠加,导致故障率比较高,一出故障数据就会中断。
王军成介绍,出了问题就要马上到海上检修,检修的时候要爬到浮标上。海上无风三尺浪,浮标起起伏伏,上面根本站不稳。他们就用一根绳子,一头拴在浮标上,一头拴在自己腰上,用这种方法把自己“固定”在浮标上。
这还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进到设备检修舱里工作。王军成说,检修舱空间狭小,长时间封闭,里面气味非常难闻。
“进去的人没有不吐的,有时候连胆汁都吐出来了,真是要死要活啊。”王军成说,只要进检修舱,大家就自觉地带上塑料桶,专门用来吐。30多年,王军成每年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海上,其中艰苦可想而知。
海上作业,风险如影随形。多年前的一天中午,王军成和一名同事登标进行维修作业。登标时浪高两米以内,维修完后,浪高近4米,浮标晃动剧烈,船靠不过来。危急时刻,他们抓住船长甩过来的一根绳子跳海了。“刚下去就被浪给蒙住了,要是抓不紧绳子,肯定没命了。”
“每当吐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每当遭遇危险的时候,心里就想,这么辛苦,回去就不干了,干别的一样能行,”王军成说,“可真到了岸上,不吐了,放弃的想法也没了,继续干!”
几十年了,王军成说他对浮标的感情是爱恨交织,只不过这个恨,也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人在陆上,根在海里。”他说。
从浮标到潜标,立体监测海洋
30余年与浮标朝夕相处,王军成先后主持完成了5个国家级科研项目、12个省部级项目,创建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浮标监测技术理论,提出了浮标动力学、运动学分析方法,指导了浮标标体与系留索等部分的设计方法,奠定了我国海洋资料浮标研究、设计的理论基础,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国家在位运行的海洋浮标90%以上都是我们造的,能为国家进行海洋监测是我们最自豪的。”王军成说。国家海洋资料浮标网运行后,每天向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约3万个气象水文数据,为海洋灾害预报预警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时数据。
浮标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已经基本成熟,目前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针对三四千米深海域的深海浮标以及一些特殊海域的浮标研究。除了继续完善浮标,近十年来,王军成已将目光投向了海洋立体监测技术研究,主要开展水下探测技术研究。
“我这辈子研究了20多年浮标,近十年正在研究潜标,只要能为国家干成这两件大工程,我就可以退休了。”王军成说。(半月谈记者 娄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