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人物 >> 张双兵:半生寻访172位慰安妇  >> 阅读

张双兵:半生寻访172位慰安妇 

2015-07-09 16:14 作者:刘翔霄 魏飚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李诗海
分享到:

62岁的退休教师张双兵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能够在电影《大寒》中出演以自己为原型的人物,演绎自己半生为172位慰安妇奔走呼号的真实故事。

“老人们接连离世,现只剩下11位在世。不能让证词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我的调查还在继续,希望能给她们一些安慰。”张双兵说。

一次偶遇开启33年寻访之旅

张双兵是山西阳泉市盂县一所山村小学教师。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启了他33年的寻访之旅。

一个秋季,张双兵路过一片庄稼地,看到一位年迈的老妇人在费力地割着谷子。

“她弯腰很吃力,看得出身体十分不好。”张双兵说,这一幕,让他对老人心生怜悯。之后,通过走访村民,他听说这位老妇人早年被强征慰安妇的遭遇。老人家生活艰辛,对于过去的遭遇,她有意回避,只提了寥寥数语。

在这位老人家中,张双兵看到,她的丈夫已70多岁,身患重病,丈夫的哥哥80多岁。她60多岁了,却要养活丈夫与哥哥两位老人。

这位老妇人叫侯东娥,张双兵用十年的时间让老人说出了真相。她是中国内地第一位站出来控诉日军性暴力的战争受害者。

阳泉市是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主战场和七亘大捷发生地,也是日军犯下累累罪行的地方。在出生地盂县羊泉村,幼时的张双兵就已得知,本村也有慰安妇老人,当时他并不在意。然而这次偶遇侯东娥,深深震撼了他的内心。

回到羊泉村,他动员爱人一同上门走访村里几位慰安妇老人。她们都曾遭受身心双重伤害,需要回避周围冰冷的目光,隐瞒过去的经历。

老人们一边说、一边哭,张双兵把这些受害事实全部做了记录。就这样,从一名战争受害者到一批战争受害者的诉说,使他成为山西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

“如果放下,良心怎能过得去”

顺着先前几位老人的讲述,他骑着自行车、摩托车,乘火车、公交,从山西到陕西、河北,对仍健在的慰安妇老人展开寻访。

虽然家中有年迈的母亲、生病的妻子,还有年幼的孩子,张双兵都照顾不上。他把自己作为乡村教师的微薄收入一些用来补贴家用,一些花费在寻访途中,还有一部分用来资助慰安妇老人。

时间不够用,他把一年当中的两个假期、大部分的周末都用于寻访。课堂上,他给孩子们讲日军侵华的历史,讲爱国主义,讲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张双兵说,对于这些老人们来说,活下去的最大意义就是为当年的那段历史作证,并在有生之年得到道歉和赔偿。

1992年,张双兵亲笔写下并向日本政府递交了来自中国大陆的第一份侵华日军性侵控诉书。随后,一场长达15年的跨国诉讼展开。包括万爱花在内的16位老人,拖着孱弱的身体,在他的带领下远赴日本出庭。2007年4月27日,日本最高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中国慰安妇诉讼请求。

33年间,张双兵替老人们写过无数索赔上诉书,鼓励老人们多次走上日本东京法庭,向日本政府讨还正义和公道。但是老人们陆续离世,也没有等来日本政府的道歉和赔偿。

“每演出一次,心里就难受一次”

2005年阳泉市春晚的一次演出中,张双兵结识了导演张跃平。

2014年,张跃平找到张双兵,要把他的调查经历拍成电影。影片从去年开始筹备,4月份开机。这是山西首次开拍的反映侵华日军强征慰安妇罪恶历史的电影,影片将在今年9月份正式上映。

张跃平说,影片以张双兵为线索人物,以真实慰安妇受害妇女为原型,反映二战时期日军强征慰安妇的罪行。谈及为何将电影取名为《大寒》时,张跃平说:“大寒既反映受害者心中的苦,也有期待苦尽甘来的含义。中国二十四个节气当中,大寒是最后一个,大寒一过,春天也就不远了。”

张双兵十几万字的《慰安妇调查实录》,被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在影片实景拍摄地山西盂县北部梁家寨乡桃园村,张双兵每演一次,心里就难受一次,多次在演出现场落泪。

“在同样受到日军侵害的韩国,慰安妇老人们定期举行集体示威。中国的慰安妇老人像她们一样,也勇敢地站了出来,这是支持我向前的动力。”张双兵说。

据介绍,近年来他与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取得了联系,每年都要通过日本律师,向日本政府提出控诉。他说,影片能取得多大反响并不知晓,但他希望,在更多当事者存活于世时,日本政府能够真正出面道歉并进行赔偿。(半月谈记者 刘翔霄 魏飚)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