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互联网智能广播响起来,延水河畔再次响起南泥湾

2021-07-08 13:07
来源:半月谈网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88岁的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万庄村村民姬乃尚拄着拐棍,坐在村广场上,随着大喇叭中传出的音乐唱了起来,脸上写满自豪。

大喇叭里播放着“东方红”,是许多村里人对过往最真切的共同记忆之一。而在如今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建党百年前夕,革命圣地延安市宝塔区展开全新“试验”,联手国内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将“互联网智能广播”引入乡村基层,打造全国首个“有声乡村”。村里的大喇叭又响了起来,将党的声音送到千家万户耳边……

红红火火的小喇叭时代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宝塔山以西19公里的王皮湾村山峁上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声:“铛……铛……铛……刚才最后一响是上海时间19点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自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了。在许多经典老电影中,那一声声清亮的广播声,已深深烙入一代代人的记忆。

在延安,老百姓对广播的印象更加深刻。生于1935年的冯庄村村民常文财回忆,最初的广播是在乡政府,1962年后,政府开始在生产队安装喇叭,到1964年,几乎每家每户都安上了小喇叭。一直到七八十年代,小喇叭都是当地村民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方式。

听着大喇叭干农活,是中国许多乡村共同的记忆

万庄村的毛慧平至今还保留着家里的小喇叭。一个四方形盒子,毛慧平记得有些人会挂在窗户上,有些挂墙上,播放内容和时间统一控制。当年大家对这个新奇的喇叭“很喜欢、很高兴”,规律的广播时间,除了听天下大事,还慢慢发展出一个新功能——报时。“广播一响,村民就知道几点,该做什么了,那时的小喇叭不仅是广播,也是大家不可或缺的集体‘手表’”。

当年喇叭播放的内容,大家已记不清,但《东方红》这首歌都记得。“一到11点广播里就响起《东方红》。广播一响,老婆子们就知道要给老汉儿做饭了。”毛慧平想起当年的情形直乐。

喇叭,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之一。冯庄村支部书记曹玉军说,他当年学的所有红歌,包括《南泥湾》,都是通过广播。“那时没事就听广播,早上出门、晚上回家都要听。”从歌曲,到了解时事、政策,喇叭都是最重要的窗口。1978年高考恢复的消息,毛慧平就是通过喇叭知道的。“就像现在人的手机,真的离不开,每天都等着听。”

对村干部来说,喇叭也是最重要的基层治理工具之一。宣传政府政策、通知村民开会、告知收公粮时间……一样都缺不了,曾在70年代做过大队书记的冯庄村村民曹萍记得,那时所有村务信息她都是通过广播通知,“因为我们村可大了,人又多,只要广播一响,大家都能听到,一个也不会少。”

全新的互联网智能广播正在进行调试,村民可以从被动听到主动选

互联网智能广播走进乡村

时间快进到2021年,在这个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乡村还需要广播吗?

“咋不需要?”冯庄村支部书记曹玉军眼睛一弹,“去年疫情开始后,最新防疫政策、方法,村里天天播。现在手机上信息太多,很多人也不知对不对,大家还是相信大喇叭,背后站着政府呢。”

在不远处的万庄村,村委会前的小广场,是很多村民喜欢聚集聊天的地方。蘑菇厂技术员李旭觉得:“如今乡村振兴,如果有合适的内容,比如最新的党史故事,或者适合农民的养生知识、种植技能、笑话,通过大喇叭,大家在树下聊天时,顺便就能听了,生活也更有乐趣。”

即使生活渐渐富裕了,电视普及了、手机普及了、互联网普及了,村里的大喇叭依然有着特殊的需求。曹玉军就一直希望有个人专业负责大喇叭,播报中央的新闻、党史故事,或者村里的未来发展计划,“天天说,村民才能记在心里,这就叫耳熟能详。大家一起听,也才更有向心力。”

随着今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建设数字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在七一建党百年前夕,延安市宝塔区率先踏出一步,将 “互联网智能广播”引入乡村,联手国内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打造全国首个“有声乡村”。冯庄村与万庄村都成为首批9个试点之一。

村里新的互联网智能广播响了,党的声音回荡在村广场上

据介绍,全新的互联网智能广播,依托喜马拉雅平台海量优质有声内容,为村民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选择。最权威的党史党课、最新的政策信息、市场动态,以及村民们喜爱的陕北说书、民歌、秦腔等,几乎都能实现一点即听。

延安宝塔区宣传部副部长吴玮介绍,“有声乡村”的建设是该区配合国家数字乡村建设号召的一个大举措,“目前,我们已经在9个村展开试点,摸索成熟后会在一年内在全区所有村铺开”。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智能广播可以根据每个村村民的不同需求,定制党史、党课、农业课程、生活知识,实现“千村千面”,村村不一样。在走访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期待。村民毛慧平说,他最需要听权威市场信息,比如玉米、猪肉价格,了解市场后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老党员叶润荣最希望广播能播放更多党的历史故事,教育好下一代,“这些历史,需要像讲故事一样,一代一代传下去。”冯庄学校的语文老师杜苗苗则期待,广播能给村里的孩子们一些关爱,“现在村里的孩子大多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需要的更多……”

“有声乡村”对振兴乡村经济、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有着巨大的潜在效益

“有声乡村”热闹起来

党的100岁生日即将到来,正在以全新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发展的万千乡村,已是一片“新颜”。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乡村的数字化时间表已然确定。陕西省也将数字乡村摆在重要位置,按照加快数字乡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具有陕西特色的数字乡村发展之路。

果农李新军是万庄村的技术骨干、经营果园的一把好手。听到村里的大喇叭改造成为互联网智能广播,能听果树种植技术、音乐,还能学知识,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一排整齐白净的牙齿,就连皱纹也在灿烂的笑容里显出明显的纹路。“那肯定有心劲干活了,听广播人干活有劲,我还正在想怎么学习做电商呢。”

互联网的连通性、交互性,让冯庄村支书曹玉军有了更多期待,“我们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两个村一直不连通,现在连上互联网,一起听同一个内容,才更像一家人,这是我们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想起今后,曹玉军止不住兴奋,“村里正在打造‘冯庄味道’,我们这做的黄馍馍、羊肉都特别好,但销往外地量又不够,听说互联网智能广播可以把我们的信息传到临近十里八乡,先做成当地的‘网红’,大家就更有干劲了。”

万庄村主任谷延龙也开始做起了计划,过去找内容头疼、操作麻烦,以后权威的党史一提需求就能放,“还有村里人需要的医疗救助、报销知识,果园管理等农业技术课程,大家一起听,心才能往一处使,我们村的乡村振兴才有希望。”

在万庄村委会的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聊天,村委会办公楼顶上的大喇叭,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噪音,紧接着,一首明亮的《南泥湾》响起来了,飘荡在整个广场上。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呀方,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老人们愣了愣,一起看着喇叭的方向,热闹地聊了起来,有人还哼着打起了拍子。

不远处,在果园里忙碌的李新军也抬起头,认真地听着。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