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题:是家事也是国事!重阳节这些先进受表彰
新华社记者 朱高祥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家事,也是国事。
在10月29日重阳节、我国第十三个法定老年节到来之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决定授予1990名个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1290个集体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

10月29日,江苏徐州高等师范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与铜山区三堡街道潘楼村的老人聊天,为老人修剪指甲。新华社发(蒯创摄)
从个体善举到群体行动,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关爱,从邻里守望到制度保障,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老训言遇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一群人、一条心,用最朴素的行动作答,共绘最美“夕阳红”的温暖画卷。
点滴温暖,汇聚成守护长河。
拥有上百位“爷爷奶奶”的国网德阳供电公司市区供电中心四级职员鲁鹏,已成为这座城市一张温暖亮丽的名片。因一句对母亲的承诺,他怀揣着“把所有老人当成自己亲人”的心愿坚守志愿服务30余个春秋,利用业余时间前往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陪伴数十位老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在鲁鹏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敬老爱老助老队伍,从2300余人的“鲁鹏志愿者联盟”,发展为74万余人的“德阳市鲁鹏志愿服务总队”。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再到一座城,敬老爱老助老的文明风尚蔚然成风。
网络时代,如何助力老年群体共享数字红利?
在山西,太原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党支部书记杨晓琴选择做一位“数字摆渡人”。看见老人们面对智能手机时的茫然无措,她以教育者的匠心与公益人的热忱,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她开创的“智能手机班”,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智慧助老培训900余次,受众达38万人次。

10月10日,老年合唱团在北京市朝阳区“敬老月”主题活动上表演男声小合唱《歌曲串烧》。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生命影响生命,心灵点亮心灵。
浙江宁波退休教师金杏珠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助老志愿服务。她带领的“红蚂蚁助老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便民服务、文艺演出等,累计服务老人近20万人次。如今年近九旬的她,依然保持着每天走访互助的习惯,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大家的新需求。
新时代孝亲敬老文化,为老龄事业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
近年来,我国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对传承弘扬孝亲敬老文化作出安排部署,将孝亲敬老文化底色融入老龄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养老服务保障逐步完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面对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老年群体,推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从湖北宜昌市社会福利院以“银龄守护联盟”构建助老网络,到辽宁沈阳铁西区启工消防救援站成立“银龄消防宣传角”清患护老;从江西赣州章贡区大妈志愿服务队以“低龄助高龄”贴心助老,到陕西西安碑林区第三爱心护理院为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医康养融合服务……这场没有终点的温暖接力,让孝亲敬老的美德箴言,变成弥漫在社会空气里的日常呼吸,代代相传,绵绵不绝。
一组数据引人注目:此次被授予称号的集体和个人在非养老服务领域占比分别为60.6%、54.4%,涵盖社会保障、权益维护、老年文体教育、志愿服务、交通出行等,新时代孝亲敬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力量持续壮大,内涵不断拓展。
“下一步,我们将多措并举,深化老年友好社会建设。”民政部老龄工作司司长黄胜伟说,要努力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点连成线,线织成网。当千千万万个体与顶层设计同频共振,共同托起亿万老人的幸福根基,孝亲敬老之歌将更加嘹亮。
策划:陈芳
记者:朱高祥
统筹:郭宝江、丁小溪、沈文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