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绿肥黄瘦”——塞上宁夏六十年之变

2018-10-17 15:50
来源:半月谈网

宁夏银川市阅海湾中央商务区

筚路蓝缕一甲子,塞上宁夏谱华章。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宁夏各族人民踏上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新征程。60年来,塞上各族儿女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关怀下,守望相助,凝心聚力,顽强拼搏,各个领域、各项事业均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历史性变化。

发展之变:1053倍的跨越

世界直流电压等级最高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世界首个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机组、世界单套规模最大的400万吨煤制油项目……不断有“世界级”工程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崛起。

从一片亘古荒原到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15岁”的宁东只是宁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经济不断实现新跨越。2008年宁夏经济总量超过1000亿元,2016年跨越3000亿元。2017年达到3454亿元,这一数字是1958年的1053倍,60年年均增长9.4%。

当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欠发达的宁夏如何探路?宁夏的答案是:围绕从“有没有”向“好不好”重大转变,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重点实施传统产业提升、特色产业品牌、新兴产业提速、现代服务业提档“四大工程”。

答好以上答卷,科技创新是关键。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鲜明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近年来,宁夏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工业名片愈擦愈亮,枸杞、硒砂瓜、滩羊等农业名片也名扬全国,这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的强有力支撑。”已在宁工作48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颇有感触地说。

盛夏8月,在宁夏段高速上会出现一个“怪现象”:大货车明显多于平常,不少挂的是豫、湘、苏、川等各色外地牌照,车厢用稻草帘子围起。宁夏人会骄傲地解释:这些忙碌的大货车是拉硒砂瓜的。“绿色名片硒砂瓜,红色名片枸杞,紫色名片葡萄,宁夏农业名片日渐五彩缤纷。”宁夏农牧厅副厅长赖伟利说。

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对比强烈的靓丽数据直观反映着宁夏的转型变化。宁夏产品出口市场扩大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基础设施不足瓶颈正在突破,正在建设中的高铁使宁夏高铁时代渐行渐近;“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品牌声名鹊起,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超过8%……

民生之变:300多万人口告别贫困

民生获得感是检验发展成果的“试金石”。从建区伊始群众缺衣少食、生活贫苦,到如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宁夏民生福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扶贫开发历来是宁夏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始于1983年的宁夏扶贫开发,主要经历了“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千村扶贫、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阶段。从1982年到2017年,宁夏累计减贫330多万人。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统筹采取产业、文化、教育、金融等措施,5年减贫71.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6.9个百分点,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海固,曾经“苦瘠甲天下”,如今“旧貌换新颜”。行走于西海固乡村,不断撞入眼帘的是宽敞的道路、漂亮的民房、成片的作物、满圈的牛羊,这令不少外地人惊叹:“这真是西海固吗?”

同心县李堡村村民李自学近日正给新房建卫生间,羊圈里的25只羊是他的“第一桶金”。这个曾将日子过到连媳妇都离家出走的汉子,被认为“不可能扶起来”。扶贫干部却不信,在扶贫政策支持下,李自学建起了羊圈,贷款养起了羊,生活大有起色。如今的他精神饱满,对生活又重新有了希望。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宁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持之以恒补民生短板。全区民生支出从2012年的638.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053.7亿元,年均增长10.5%;教育领域不断政策“加码”,医卫领域敢啃“硬骨头”……含金量不断提升的民生政策,不断刷新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生态之变:塞上“绿肥黄瘦”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满目苍黄一度是宁夏的生态底色。饱尝生态恶化之苦的宁夏,过去几十年间战黄沙、治水土,染绿荒山、扮靓城乡,一代接着一代干,绘就一幅全新的生态画卷。再看今日塞上,已是“绿肥黄瘦”。

长风裹挟着黄沙,从毛乌素沙地深处袭来,一路向前挺进。直到沙地西南边缘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沙再难寸进。挡住它们的,是拔地而起的“绿色长城”——柠条、沙拐枣、樟子松等植物茂密生长,延伸到远处与天际线相接。

1958年自治区成立之初,全区沙化土地面积达2475万亩,约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24.8%。由于过度放牧和开垦,生态环境一度持续恶化。2003年起,宁夏实行全境禁牧封育,加快草原植被恢复,并依托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逐步完善不同区域的防沙治沙模式。

如今,宁夏沙化土地面积已缩减到1686万亩,荒漠化土地面积也由20世纪末的4811万亩减少到4184万亩,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沙漠化逆转。

在“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曾经每平方公里土地理论上最多承载22人,却要养活142人,当地农民为饱口腹只能乱垦滥伐,以竭泽而渔的方式向生态要粮食。

为了彻底打破“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这里实施了贫困人口易地搬迁,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昔日满目焦黄的西海固变身“旱塬绿洲”。固原市森林覆盖率更是超过25%,林草覆盖度达到73%,年均降水量由10年前的200毫米左右增加到约450毫米。

“树多了,雨水多了,山上冲下来的泥沙却少了。到了晚上,山里还会传来豹子吼,这声音十几年都没听见过了。”72岁的固原市原州区张易村村民赵丕条说。

脱胎换骨的西海固正是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据宁夏林业厅副厅长平学智介绍,目前宁夏林地保有量已达到2834万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35%,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分别从1958年的117万亩、1.5%增加到1091万亩、14%,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屏障已初步形成。(半月谈记者 张亮 于瑶 靳赫)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