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国庆档电影:新主流进阶

2019-10-31 09:49
来源:半月谈公开版

 

半月谈记者 段菁菁

 

50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为首的三部献礼片联手创造的国庆档票房新纪录。

以10年前的《建国大业》为起点,《风声》《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及《战狼》系列接连成为银幕爆款,主旋律电影逐渐成长为电影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级。而2019年国庆档的“献礼方阵”则进一步体现献礼片在叙事突破、类型深耕、工业探索上的成长:当“爱国”找到了最有效的讲述方式,献礼片自然成为国庆档爆款。

 

从大英雄史诗到小人物特写

自1959年国庆献礼片诞生以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一直都是各重大时间节点献礼片中的“重头戏”,以《大决战》为代表的系列电影,将宏大战争叙事提高到后人几乎无法超越的地步。新意不足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献礼片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亟待打开创作新空间。

突破点发生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国大业》《风声》《南京!南京!》将献礼片的全新姿态带到观众面前。它们在保持歌颂时代与回望国家历史的传统不变的同时,转而在叙事上大胆创新,将视角从宏大的英雄群像转向有血有肉的人物个体。

此后,献礼片逐渐从大人物向小人物过渡,“常态化”“平民化”的小人物逐渐走向银幕的中心。

而在2019年国庆档,不管是观看了哪部电影,观众们的直接感受都是“记住人了”。

观众记住了《我和我的祖国》中为保证电动升旗万无一失的工程师,为原子弹事业选择隐姓埋名的科学家;记住了《中国机长》中力挽狂澜的机长,凭借一己之力稳定乘客情绪的乘务长;记住了《攀登者》中为记录珍贵镜头而长眠珠峰的摄影师……

大时代激荡小人物,小人物融入大历史。这类影片以小人物为主角,勾连重大历史事件,定格某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瞬间。在《我和我的祖国》当中,许多短片中的小人物已经很难找到与历史有关的身份标签,而变成了他所身处的时代群像的个体象征。

从主旋律到新主流

随着中国电影行业逐渐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门槛,电影对于市场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一批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导演从前辈们手中接过主旋律创作的重任。他们更加关注平民化英雄,也乐于尝试从商业片借鉴经验。“献礼方阵”由此出现了融合商业元素的类型电影。

早在十年前,献礼片已有向多种类型发展的趋势,努力让观众“想看”“能看”。2019年的国庆档“献礼方阵”中类型片的外延则越来越广。《中国机长》《攀登者》将献礼属性与灾难、职业类型片融合,将航空事故中的人性光辉融入到主旋律影片的叙事逻辑中,让献礼片的可看性与共情性迈上了新的台阶。

“我不愿将献礼片称为主旋律电影,而更愿意将其定义为新主流电影。”曾经参与《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建军大业》《湄公河行动》监制工作的导演黄建新认为,中国电影发展到现阶段,主旋律电影早已不复旧观。“不同类型的电影只要内容正面,都可以是主流价值电影。”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认为,成熟的电影产业理应处理好本国主流话语和商业逻辑间的关系,即通过成熟的商业类型来讲述主流故事,使“新主旋律”在获得商业成功的同时,也能在社会价值、文化风尚层面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献礼片背后的电影工业化探索

主旋律献礼片的可喜进步,也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步的表现。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今年国庆档的现象,说明中国电影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达到一个平稳的水准线之上。

“这与近些年的电影市场化改革,以及整个行业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等因素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电影改革的成果。”尹鸿说。

在电影工业化最重要的视觉表现层面,中国正逐渐拉近与世界一流电影视效强国的差距。

《中国机长》的拍摄团队以1∶1比例打造空客A319模拟机,并编写程序让三段机舱以不同频率分别颠簸,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第一次飞机颠簸状态下的整体动作拍摄。而《攀登者》全片2000多个特效镜头,将风起云涌下的珠峰、高海拔雪崩、强风等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可否认,目前中国电影工业化之路仍处于初级阶段,电影业还在“从高速度迈向高质量”的调整中。但可喜的是,中国电影业的泡沫正被挤压,搅局者被迫退场,专业和理性逐渐回归。三部献礼片的大卖让我们相信,中国电影人在建立成熟电影工业化体系的道路上又踏出了新的一步。

编辑:徐宁

责任编辑:刘一鸣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