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式别墅,约建于1931年……科学家李四光曾居此楼。”2016年,青岛李四光故居经过一年改造,变身“青岛地质之光展览馆”,以综合性科普场馆的新姿,在青岛市民和外地游客休憩参观的路线上大放异彩。
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积淀深厚,胜景荟萃,留下了众多名人故居,《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年)》公布的名人故居就多达60处。面对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青岛市近年来保护、开发、管理并重——以修旧如旧式保护让名人故居“留得住”,以多层次开发让名人故居“活起来”,以新型管理让名人故居“生生不息”,青岛名人故居的故事,在流传中日益动人。
保护方式不拘一格
青岛市政府较早意识到,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必须保留其本原风貌,而只有坚持“原建筑、原设施、原功能”的保护原则,方能重新激发“故”之风采,更好体现“故”之价值。
市南区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全市60处名人故居,市南区就有58处。2016年以来,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市南区名人故居旧日风采得以再现。李四光故居、郭沫若故居……处处故居修复都比对老照片、历史记载、后人回忆谨慎施工,尽力搜集旧摆设、老物件充实陈列。如今走进这些故居,仿佛置身上个世纪上半叶的老青岛。
近年来,名人故居陷入“保护vs商用”之争的报道屡见不鲜。青岛市则认为,只要不破坏故居原貌并能产生社会价值,故居商用也是一种保护。基于此,青岛市对于修缮名人故居、开办文博场馆等业态的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和政策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名人故居保护,让“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文产互促”式保护在岛城开枝散叶。
如今,从八大关到小鱼山,一处处特色文博场所让诸多游客流连忘返;以里院客栈为代表的特色旅舍,则让人得以重温青岛旧日岁月的民俗温情。文化产业,让青岛老城在游人眼前“活”起来。
保护难题因势利导
名人故居保护利用,最担心资金不足、居民占用两大难题。青岛市根据故居状貌、资金安排、产权置换意愿等方面情况,只要具备基本的修复利用条件,则包容矛盾、尽早起步,力求让故居尽快重现生机;条件不成熟的,则一边挂牌保护,一边化解矛盾、择机修缮。
资金压力如何化解?青岛尽力“开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市南区除了市区两级政府出资外,每年还组织相关产权单位申报国家文物局修缮工程立项和文保单位扶持资金,2011年至2017年底,累计争取扶持资金超过1亿元,先后修缮了康有为故居、老舍故居、梁实秋故居等5处名人故居。
同时,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利用老建筑开发博物馆、美术馆、特色书店、民宿等新业态。2016年,市南区在1200万元引导资金投入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6200余万元开发了1907光影俱乐部,如今已成为青岛电影文化新地标。
居民占用故居,又当如何处置?青岛市南区的原则是“先急后缓、先危后旧、先易后难”,异地安置、货币安置相结合,稳妥推进老建筑集中区域房屋征收工作,迄今已有超过120个楼院、2800户完成了房屋征收,为区域内名人故居进一步保护利用创造了条件。
如居民一时不能腾退,故居修复条件又已具备,青岛尽量将民居纳入修缮总体规划,让故居与民居风貌相通。在市南区一处名人故居内,半月谈记者看到,两栋搬迁事宜还未“谈拢”的民房还伫立院中,不过,当地主管部门已对其外墙进行了修饰,和名人故园建筑风格一致,就像园内一处未开放的区域。
保护创意推陈出新
名人故居重新利用,得力的维护措施是关键。为有效延展名人故居生命“长度”和精神“厚度”,青岛多方面长远谋划,着眼久久为功。
首先,在已开发的部分名人故居,提升讲解水平,让故居的风貌、趣味与记忆真正走进游客心里。除了打造高素质讲解员等常规手段,青岛还开发出扫二维码了解故居详情的体验式讲解系统,并将岛城名人故居的多彩风貌搬上互联网,通过网站、公众号,进一步立体提升其影响力。
其次,促进名人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深入开掘故居价值内涵。依托老舍故居,青岛市集结高校、文博界人士成立了青岛老舍文化研究会,定期举办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活动成果又衍生出一系列出版物和文化创意产品。截至目前,青岛名人文化主题文创已推出50余种。
三是化解名人故居单体保护的不足,推动由保护建筑本体到打造历史街区的转变。近年来,青岛市发挥小鱼山周边名人故居聚集优势,以康有为故居、老舍故居、闻一多故居等保护层级较高的故居为基点,整合本区域30余处名人故居,打造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擦亮了名人故居游的招牌。(半月谈记者 苏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