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海上再造塞罕坝

2020-10-19 11:00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曹国厂  

为恢复渤海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一个打造“海上塞罕坝”的计划近年来持续推进。在河北唐山祥云岛海域内,唐山海洋牧场联合国内多家科研院所,以贝藻礁生境修复为突破口,探索“海底森林”建设。4000亩海域内累计投放人工礁石构件77万立方米,“海底森林”日益成型,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

海底塞罕坝

应对渤海生态退化,建设“海上塞罕坝”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上承黄河、辽河、海河三大流域,河口湿地面积广阔,在我国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和海岸带开发加大,渤海海洋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受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唐山祥云岛海域,距离滦河入海口直线距离约30公里,这片渤海生物繁育的重要场所,由于环境污染、港口兴建、过度采捕等原因,海域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受到威胁。而唐山海洋牧场就设在这里。

“从1962年开始,三代塞罕坝人锲而不舍,在滦河的源头造林112万亩,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振海说,“我们海洋牧场位于滦河的末端,我们近年来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目标,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实施“海上塞罕坝”计划。

重构贝藻礁生态系统,打造“海底森林”

为了修复海洋生态,2009年建场之初,张振海就领着大家构建“贝藻礁生态系统”。这是一种以牡蛎礁和海藻场生境为核心形成的近海生态系统,通过科学选址并布设多种人工礁体,促进牡蛎等贝类和孔石莼、马尾藻等大型海藻附着、生长,同时对生态系统平衡情况进行合理调控,确保生态环境稳定向好、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唐山海洋牧场在祥云岛海域共有2万亩的海域使用权,2009年至今,先后承担河北省多个部门海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累计在约4000亩海域内投放人工礁石构件77万立方米,分批次增殖放流8类渔业资源苗种,合计约1.5亿尾(头),移植大型海藻350万株,形成海底藻林83960平方米,当地海域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底森林”。

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许敏博士长期对海洋牧场跟踪研究。他介绍,唐山海洋牧场贝藻礁区内生物量是非礁区生物量的30倍以上,礁区内发现了消失二三十年的渤海本土鱼种绿鳍马面鲀、牙鲆、带鱼等。

优良的贝藻礁生态系统,有效改变了海域生态环境,显著提高了海洋生物资源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明显。2019年,唐山海洋牧场码头渔获交易量超过2000万斤,当地17艘休闲渔业船舶带动2000人就业,海洋牧场成为大家心中的“蓝色粮仓”。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有待推广

唐山近岸海域曾有大面积的海草床,这是渤海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点,后来由于近海开发、围填海,大面积海草床逐渐消失。

2018年8月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多次在唐山海域海草床开展调查研究,在位于唐山市曹妃甸和国际旅游岛区域发现了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鳗草海草床。

这一渤海海域最大的鳗草海草床,是渔业资源的重要产卵场和孵化床。2019年6月开始,唐山海洋牧场建立60公顷鳗草草床恢复示范区,移植的鳗草已生长出新的茎枝、根茎,成活率达到90%以上。唐山海洋牧场还采集鳗草种子1000多万粒,并建立了种子库,为后续海草种植提供了充足种源。

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专家建议将贝藻礁生态系统重构技术成果进一步放大,纳入国家重点生态保护资金项目予以支持。同时,可依托渤海湾现有的全国最大海草床,结合国家相关海洋生态政策,合理设置保护区,以建设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