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学的体育老师,却喜欢钻研科普知识,课余时间搜集整理各种和课本有关的资料,义务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活动,挖掘教材的内涵,拓展课堂教学外延。
这位甘愿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义务带学生研学旅行的老师叫李恒鑫,是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九中学体育教研组长。他说:“我最怕学生一走出校门,就把课本知识还给老师。”
体育老师爱上义务研学
从教17年,李恒鑫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欠缺,合作研究能力不足。课上学的很多内容离开学校后就束之高阁,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也造成许多人眼中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
“比如说,学生初中就学会了电路的串联和并联,可是当教室里的灯坏了以后却无能为力、无法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似乎只是为了考试。”谈及义务研学的初衷,李老师快人快语:“我想把课本上的知识还原到现实中去,让课本上的知识和学生亲密接触,进行碰撞,擦出火花。”
说干就干。李恒鑫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去图书馆、博物院、地质馆,进行学习备课,为学生们精心设计研学方案。
因为是跨学科学习,一节课至少要准备半个月,不懂的部分,他就请教相关学科的同事。有时,他要跑到山西省博物院和山西省地质博物馆去问讲解员。有一次,正巧遇到山西省地质博物馆的馆长,他就把自己的研学方案拿给专家看,不想,得到馆长的肯定和鼓励,后来在地质博物馆的几次研学,都得到不少支持。
李恒鑫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比作桥梁,是搭建学生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一座连接桥。“咱一个当老师的,就应当用自己所学,多为学生们做点事。”
诲人不倦的快乐园丁
“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给予重要得多。”李恒鑫说。从今年4月开始,他先后利用小长假和暑假,组织学生进行了7期研学旅行活动。
《从钱说起》在山西省博物院举行,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钱币了解我国的历史,了解货币在历史上的一次飞跃和5次革命;《宝石与诗歌》地点在山西省地质博物馆,为避免单一枯燥,还加入了宝石绘画和诗歌环节,目的是通过颜色初识宝石,学习其形成历程、地域分布、成分结构等;《瓶盖力学》活动则让学生初步了解瓶盖形状,学会画力的示意图,并懂得归纳法的重要性……
李恒鑫说,只要学生能完成的部分,就留给他们自己动手,有难度的部分可以引导他们合作完成。
暑假结束前,李恒鑫再次带领30多名学生,前往山西省博物院进行了一次《和氏璧不解之谜》研学活动。为了完成这次活动,李恒鑫先后花了20多天时间,三去省博,四去市图。从教材的搜集到研学方案的编写,从教学流程的设计再到研学课堂的实战,他请教多位历史老师、语文老师及博物院工作者,让此次活动科技含量十足、趣味十足。
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研学旅行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多方位、多角度地学习了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每一次都让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学着独立思考,课下还会查阅资料,继续研究。
对此,家长们最有发言权。有家长连声赞叹:“李老师的研学帮助孩子把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让他们了解了生活与学习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习兴趣。”“李老师的研学课,让孩子有目的地去参观博物院、地质馆等场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走马观花,参观游览。每次一个主题,内容集中透彻,我孩子说受益良多,期待下一次……”
有的老师从教学的角度评价:“李老师把相关的学科知识融入一个主题,多角度引发思考,学习不再单一,而是知识的纵横交错,极大地开发了孩子们的思维,提升了他们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
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但李恒鑫觉得,做老师是个良心活儿,既然可以补漏,让学生受益,何乐而不为呢?“我会不惜一切,继续把研学旅行活动搞下去。我还想打造一个平台,让更多的老师加入进来,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李恒鑫说。(周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