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邻里乡亲眼中,他曾是拎着麻袋走村串巷捡椰子壳的“疯子”;在残疾工人们口中,他是永远鼓励大家、温暖大家的亲切“大伯”;而在自己心中,他是爬也要爬向心中梦想的“苦行僧”。他就是海南省万宁市一名普通的创业者符冬波。
创业屡失败,痴心终不改
“我们这是变废为宝。”在位于万宁市大茂镇大园村的“小椰壳”厨具工艺厂里,符冬波指着厂房一角堆积如山的椰子壳说:“海南每年消耗椰子20多亿个,这些椰壳不利用起来太可惜了。”
为什么会与废弃的椰子壳结缘?故事要从13年前说起。
2005年,生活的压力迫使37岁下岗的符冬波开始做小生意。“海南最常见的就是椰子,椰子里一定有文章可做。”符冬波说,2008年他开始到海口、文昌等地考察市场,从开始的椰壳纽扣到后来的椰壳包、椰壳娃娃、椰壳项链等,他尝试生产过很多椰壳工艺品。
但由于技术门槛低、恶性竞争严重等原因,符冬波两次创业均告失败。此时的符冬波已经花光家里所有积蓄,还借遍了亲友。然而,符冬波没有放弃,他每天骑着借来的摩托车,拎着两个大麻袋,走村串巷,捡拾人们扔掉的椰子壳。人们都觉得他疯了,“椰壳疯子”的外号也由此而来。
经过不懈努力,符冬波创新研制出了椰壳饭勺、汤勺、漏勺、水瓢、锅铲和汤匙……2012年,他为自己的椰壳厨具申请了专利。 有了专利,符冬波就邀了四五个朋友一起成立公司开始生产椰壳厨具。可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因为厨具拼接所用的胶水达不到环保要求,产品检测不合格,创业再次以失败告终。
符冬波没有认输。为了寻找一款耐高温、粘性强的食品级胶水,符冬波跑遍全国对各种胶水进行了半年多的反复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找到合适的胶水后,产品终于达标了。
苦尽甘来 ,“小椰壳”闯进“大世界”
符冬波在大茂镇大园村找到一所废弃已久的小学做厂房,当地政府免去了他的租金。2014年6月6日,椰壳厨具厂正式投产。
生产初期,由于市场没打开,企业经营并不顺利,一度面临倒闭。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遇到了木工出身的李文师。李文师很看好椰壳厨具的前景,于是到处借钱筹集了20多万元,成了符冬波的合作伙伴。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符冬波第一次看到希望。2015年5月,符冬波和李文师参加了在义乌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展览,没想到,椰壳厨具大受欢迎,展会第一天,带去的展品几乎被一抢而空。
“命运真正改变是在2015年11月13日。”当时,李文师带着椰壳厨具参加在云南昆明举办的中国特色旅游商品评选。“那天,他在现场哭着打电话告诉我,我们得了金奖。”符冬波说,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从此,客户和订单就源源不断找上门来。
2017年底,符冬波带着椰壳厨具系列产品,经过初选、复选、决选,从全国34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登上央视《创业英雄汇》的舞台,迎来了创业以来最辉煌的时刻。节目播出后,符冬波的电话快被全国各地的投资商、经销商打爆。他还收到了来自澳大利亚、阿联酋、韩国等地的合作意向函。
不忘初心,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天
在小椰壳生产车间里埋头工作的一群人,不仔细看发现不了他们有什么不同。其实,他们中多是下肢残疾但双手灵活的残障人士。
符冬波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工厂有42个工人,其中残疾人有25个,还有一些是下岗工人和贫困户。这些残疾人不仅有万宁本地的,还有的来自海口、乐东、儋州等地。工人们拿计件工资,熟练工一个月可以挣3000元,最少的也有1500元。
符冬波说,自己下过岗,经历过困顿,了解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当初创业也是为了能帮助跟我一样的下岗工人,所以对残疾人、下岗工人和贫困户优先考虑,这是情理之中的。”
培训残疾人付出的时间、精力和物力要比一般人多得多,但符冬波认为这一切都值得。他说,残疾人经过系统培训、认真学习,并不比其他人差,而且他们更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今年36岁的符永川是工厂最早的一批工人,去年已经升任厂长,每个月工资4000多元。符永川从5岁起因小儿麻痹落下了残疾,行动一直不便。他去过很多地方找工作,但处处碰壁,最后只能待在家里,靠父母养活。
“如果没有这份工作,我肯定还是无所事事,让爸妈养着。”符永川说,现在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工资,不仅不需要父母养活,还能给父母钱,父母真的很高兴。如今,符永川有美满的婚姻,还有一个不到两岁的儿子,“感到很幸福”。(半月谈记者 周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