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这里曾是“石头经济”遍布的矿山村,机器轰鸣里藏着生态的伤痕;二十年后,这片土地已华丽转身,跻身“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富,浙江安吉余村用二十载光阴,蹚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方寸村落”到“共富圈层” 空间重构激活生态价值
站在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观景台远眺,245平方公里的“大余村”版图尽收眼底。这条串联起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1镇2乡24个行政村的绿色经济带,如今正以50倍于原余村村域的空间体量,演绎着乡村经济的扩容升级。
“过去的余村,像被群山锁住的‘盆景’,如今要变成全域共赏的‘风景’。”安吉县委常委、天荒坪镇党委书记、余村度假区党工委书记吴博文指向规划图,大余村构建的“三个发展圈层”清晰可见:4.9平方公里的小余村核心区作为乡村现代化样板,41平方公里的旅游度假区承载重点项目,245平方公里的延展区统筹24个村要素。“这一布局,让分散的山水资源、民俗文化、闲置资产成为联动发展的关键要素。”吴博文说。
为打破行政壁垒,大余村建立片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解决跨村项目的土地指标、资金保障等难题。
在空间拓展后的版图上,特色景区的打造成为拉动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云上草原景区凭借“春赏花、夏避暑、秋登山、冬滑雪”的独特定位,成功实现了冰雪经济、避暑旅游与生态文旅的深度融合,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已突破110万人次。绿水青山之间,悬崖秋千、水晶廊桥等网红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
二十年来,从人均收入不足万元到如今村集体总收入2205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7.4万元,从几家小饭馆到90余项网红业态,“全域景区化”理念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承载经济价值的空间载体。
从“靠山吃山”到“生态掘金” 业态革新点燃绿色动能
在空间格局重塑的基础上,余村不断探索业态创新,让生态资源焕发新的经济活力。
生态露营基地里,竹海间的帐篷带动周边农家乐节假日期间日均收入超8000元;非遗文创工坊中,老艺人与青年设计师合作的竹编产品年销售破500万元……业态创新让生态价值有了变现通道,2024年,大余村片区旅游总收入超100亿元,生态露营、国漫体验等新兴业态占比不断提高。
产业转型的密码,藏在余村对“新经济、新农业、新文旅”的精准布局中。近年来,余村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休闲产业,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美丽经济发展之路,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将“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品牌转化为产业动能。
余村的山水间,科技创新与生态之美正相映生辉。
在以生态优先铺就的共富路上,承影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的落户,成为余村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在安吉县两山国控集团的努力下,承影互联将总部搬迁至安吉,将融媒处理中心搬到余村青年人才社区,国内外许多大型活动和赛事图片的人工和AI处理、协作、交付、存储都在这个小山村进行。
国内头部教育出版产业全链条技术服务商云梯科技,国内快闪场地租赁平台、准独角兽企业邻汇吧,用AI技术赋能文旅酒店的美宿在途,国内领先的绿能倡导者斯拉克能源等新经济企业纷纷落地这里。
业态革新带来价值跃升。农创客将稻田改造成艺术展场,闲置农房改造成山野咖啡馆,从卖资源到卖体验,余村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从“空心化”到“青年村” 人才集聚绘就共富图景
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为余村吸引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曾经的“空心村”逐渐变成了充满活力的“青年村”。
为更好地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余村精心打造了全方位的青年社区。2023年,大余村推出的“青来集”项目,精准契合青年群体的需求:涵盖总部经济、成长型公司、合伙人项目三大空间,构建起“雨林式”产业生态圈。
仅两年时间,园区已入驻杭州邻汇吧、杭州云梯科技、哈尔斯等29家企业,园区营收突破8亿元,提供独立式、共享式等各类办公工位1200余个,配套食堂、咖啡店、火锅店、烧烤店等11个商业业态,以及人才公寓6处。
如今,在“青来集”人才社区,年轻创业者带来的咖啡馆、艺术工坊与邻汇吧的数字化运营碰撞出火花,一幅“青年返乡、业态繁荣”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为进一步扩大人才“朋友圈”,余村推出多样化的人才计划。
准备好了空间、政策、平台,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迎接各类合伙人的到来。自然观察员、互联网从业者、鸟类学家、星空爱好者、艺术家、背包客纷纷到来;植物染坊、食物工坊、茶书房、手作体验馆、咖啡馆、面包坊、艺术家工作室等散布在余村的各个角落。
“云村民”计划更是打开了城乡互动的窗口,在余村首期流转15亩农田,打造成多个“一米菜园”,供给需要认养农产品的“云村民”。目前,已吸引近8万名青年注册“云村民”,参与云认养的“云村民”用户数超6000人,通过组织播种、采摘、田野火锅、田间露天电影等线下体验活动,吸引近万名城市青年来村实地体验。“数字技术让城市人成为乡村经济参与者。”项目负责人说,这些“云村民”带来资金、创意,为乡村注入活力。
余村通过“全球合伙人”“云村民”计划构建“渐进式”青年入乡模式:从线上参与的“云村民”,到短期驻留的“数字游民”,再到扎根创业的“全球合伙人”。截至今年上半年,已集聚青年人才1200人,“青来集”常态入驻青年900余人。(蔡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