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在真实情境中发现探究,让知识活学活用

2023-02-21 17:11
来源:半月谈网

你见过在马路边、在厨房里开设的课堂吗?

由于与兄弟学校仅一路之隔却来往不便,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实验小学的老师们,从这一现实问题出发,组织了“建桥之约”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语文老师讲授课文《桥》,让学生领悟造桥坚固的重要性;数学老师教学生制作工程造价的统计图表;科学老师为学生解答与桥梁结构相关的问题……学生们还走出校门,在工程师的带领下实地考察建桥的可能性。

猪肉、冰糖、酱油、香料这些食材,怎样结合才能做成一碗色泽红艳、令人垂涎欲滴的红烧肉?猿辅导初中的一节教授“美拉德反应”的化学课从大家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生动讲解了冰糖与肉在加热情况下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以及由此带来的奇妙风味,让学生更能理解这些看似深奥的知识点在生活当中的“活学活用”。“实际上,我们平常在家里烹制一顿大餐的全过程,背后都是无数个化学反应。”

无论是通过“建桥”进行全方位的知识输出,还是老师们用“一日三餐”去教授化学知识——这些新兴的创新教学体验都在2022年新课标发布后展现。这场教育改革包括公立学校、校外机构等整个教育体系,其中的个体和组织都在积极做出应对。

这一次,新课标带来的改变不仅仅在创新课堂,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我国的教育迈进了一个新阶段。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从育分到育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要成才,先成人,是人才形成的客观规律。爱因斯坦曾表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表示,“此次修订,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资源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吴刚平表示:本次课程内容修订,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把学科核心知识融入学科或跨学科的主题、项目或任务等学习活动中,形成横向关联互动、纵向进阶衔接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猿辅导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领,新课标的发布对新时代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它推动和促进公立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从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方式到课后评估在内的教学全流程去做改变和升级,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自此之后,教育部及国务院等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开始明确提出核心素养,2022年新课标的颁布,更是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正逐步完成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换。

连接生活:让知识活学活用,让核心素养落地

此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提到:核心素养本身就是人身上具备的可以真实而持续地表现出来、行动出来的素质,它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没有行动、创造、体验、感悟,只有记忆、背诵、理解、思维,根本无法形成核心素养。

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公立学校是新课标课改的主要改革阵地,学科学习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时代实际。观察、调研、设计、操作……各种实践性活动正在课堂上展现。

艺术课上,学生参与戏剧创作、表演、排练、演出全过程。劳动课上,学校开辟种植园,学生自己动手除草、浇水,享受收获的喜悦。跨学科课堂上,老师将数学与音乐融合,阐述杯子中水的多少的不同,会让敲击出的声音也不同……

成都市青羊区特级教师、成都市花园(国际)小学语文老师廖亭亭认为:“学习的空间,不仅仅是一间教室,校园、城市甚至一整个世界,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的学园。”

校外教育机构,作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也积极做出了调整。

以猿辅导为例,为落实新课标对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猿辅导成立了创新教育研究院,定期与权威领域专家开展交流研讨。在理念学习和理念输入的同时,猿辅导教研团队也开展了大量实操练习,完成了教研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全方位升级。

据了解,教研体系上,确立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对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等提出了新要求;教学方式上,着重展现不同知识之间共通的“本质”和思考过程的外化,帮助学生提炼大概念,并将其应用到真实情境,培养学生“会学习”的底层能力;评价方式上,从考察具体答案,向开放性问题转化,帮助学生实现学科内、跨学科的知识迁移。

图片

来源:猿辅导课堂

据猿辅导创新教育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猿辅导教研团队将紧跟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从教学的最小单元——一节课出发,秉承“让知识活学活用”的理念,帮助更多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学会去创新性的发现和解决问题。

探索共识:从“量”到“质”,构筑“知识能力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仅有1.6年,经过7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教育已经走上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道路。

彻底改变中国教育底子薄、基础弱的面貌离不开把义务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并长期坚持。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免费原则;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

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

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即是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新课标的颁布,将继续为中小学教育带来新的变化。

从“数量时代”到“质量时代”,随着行业共识以及社会共识的逐渐形成,“知识能力化”势必将会成为现在以及未来很长时期内人才培养的关键性指标。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