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脱贫摘帽三年后,兰考奔向全面小康

2020-11-05 09:47
来源:半月谈网

这是9月3日无人机拍摄的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村貌。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半月谈记者 韩朝阳

时间定格在2017年2月,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并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兰考在国内首批、河南第一个退出贫困县序列。饱受贫困折磨的兰考人民迈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一步。

时光拉回到6年前,2014年兰考县建档立卡时,全县有115个贫困村,贫困人口23275户77350人,贫困发生率10.2%。当年5月,兰考县委、县政府郑重作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时至2017年,“三年脱贫”的许诺已如期兑现。如今,脱贫摘帽的兰考仅剩未脱贫人口3户1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012%。

新时代的兰考,稳定脱贫步伐坚定不移,产业振兴号角越吹越响,社会治理方式不断革新。黄河岸边的兰考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精准发力扶贫有方 稳步脱贫奔小康

张庄,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河南兰考84个风口中最大的那个就曾在张庄村。

闫春光是土生土长的张庄人,这个“80后”小伙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上有80多岁的奶奶,下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小孩,好不容易办起蛋鸡场,却因缺资金、缺技术,一度遇到难关。

“我能发家致富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扶持,帮助我贷款,给我培训技能。”闫春光说,在镇里、村里的支持下,他的蛋鸡场不仅渡过难关,而且持续扩大规模,如今每年养鸡1万多只,纯收入20多万元,过上了富裕生活。

9月3日,在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村民在“春光油坊”制作香油。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日子好了,闫春光的想法也多了。他又办起香油作坊,用传统方法加工芝麻油、花生油,注册了“春光牌”商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义卖5000多斤鸡蛋,并将善款捐给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这是兰考的苦难记忆,张庄尤甚。“春天饥荒最厉害,乡亲们吃完槐树叶儿吃榆树,吃完榆树吃杏树。”69岁的张庄村民尤文超说,“吃得树上不长叶儿,春天没个春天样儿。”

这些年,脱贫攻坚让张庄大变样。170余座蜜瓜大棚、千余亩绿化草木、数百亩的红薯杂果、用工超200人的香菇产业、吸纳110余名妇女就业的“巧媳妇工程”……“风沙、盐碱、内涝”老三害早已消除,“蜜瓜、红薯、花生”新三宝蓬勃发展,“风沙口”变成了“金银铺”,200余户800余人脱了贫。

拼版照片:上图,河南兰考一村庄的房屋被风沙掩埋(资料照片);下图,这是2018年6月20日拍摄的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村景。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5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100元。”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说,除了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业,张庄还重点发展红色乡村旅游,建成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年接待近万人次进行拓展训练;建成了“四面红旗”纪念馆,再现当年兰考人民战天斗地的奋斗热情;动员村民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农家乐,打造了一个“梦里张庄”。

尤文超老人家借红色旅游的东风,儿媳经营起民宿,儿子做起小生意,自己在景区打工,收入一年上一个台阶。

在河南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一位新型农民正在塑料大棚中采摘兰考蜜瓜(2018年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张庄曾是兰考贫困的缩影,如今又成为兰考脱贫的样板。为了战胜贫困,7年间,兰考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重点培育发展了“花生、红薯、苗木、养羊、青贮玉米”5种订单农业型产业,“瓜菜、养驴、乐器、经济林、食用菌”5种能人带动型产业,搭建“外出务工、产业体系就业、乡镇产业园就近就业、居家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5种就业模式,覆盖所有有就业能力、发展意愿的贫困家庭。

时至今日,黄河岸边的兰考,风沙不再,贫困远离,兰考已“换了人间”。

产业振兴致富有道 凝心聚力谋发展

在河南省兰考县中国民族乐器博览中心,一位老师正利用课余时间教堌阳镇的学生弹奏古筝(2017年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这里正“上演”一场生态治理与民族乐器的“邂逅”。

走进徐场村,一把砖瓦砌成的巨型琵琶横卧在广场上,村里主干道两侧的住户大门上几乎都挂着售卖古筝、古琴的旗幌,村子里还分布着宫、商、角、徵、羽五个小游园,沿街的宅院里不时传出切割、打磨木材的声音。

在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制作古筝近十年的郭爱玲在查看电商平台上的古筝(2017年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徐场村共有105户600多口人,其中有80多户从事古琴、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生产、加工和销售,从琴码、琴弦、整琴到琴桌、琴凳和箱包,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徐场村是范场村的自然村,范场村党支部书记徐顺海介绍,2019年徐场村销售乐器十多万把,产值超过一亿元,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民族乐器村”。

苦风沙,治风沙,除风沙。50多年前,为治风沙,时任县委书记焦裕禄在兰考栽起泡桐。斯人已逝,泡桐成林。如今,当地不仅风沙不再,徐场村还依托泡桐发展起振兴产业。

“兰考泡桐纹路清晰美观,是制作民族乐器的上佳音板材料。”河南中州民族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胜民说,20世纪80年代起,当地木匠先用泡桐做风箱、闸刀盒,后来逐渐开始学做乐器、开乐坊,培养出一批乐器匠人。

徐文献是徐场村最早的乐器匠人之一。学会技术后,他也曾想过单干,但苦于没本钱,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因妻子患病还成了贫困户。2015年,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徐文献家申请了10万元扶贫贷款,建起了乐器作坊,当年就挣了8万多块钱脱了贫。

眼瞅着生意越做越红火,65岁的徐文献老人怎么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我们家能脱贫致富,得感谢栽泡桐的焦书记,更得感谢新时代党的扶贫好政策。”

河南省兰考县大河乐器厂工人袁排朵在制作古筝(2017年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以徐场村为发端,近年来,兰考县越来越多群众加入民族乐器行业,县里建起了民族乐器产业园,全县已有民族乐器企业200多家,产品畅销海内外。

乐器产业只是兰考产业发展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兰考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扶贫产业,累计建设设施农业大棚2.8万座,建设蜜瓜产业园48个,小杂果种植基地28个,种植红薯6万余亩、花生25万亩、蜜瓜3万亩。另一方面,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目前已集聚世界500强企业5家、上市企业15家、行业龙头企业40余家。

在兰考火车站南边不远处的恒大家居产业园内,曲美、欧派等上市企业投入生产。漫步产业园,自动化标准厂房内,木材经现代化流水线加工成型,成品家居被排队等候的货车运往全国各地,园区里、车间内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

兰考将家居产业红利向乡村延伸,在5个乡镇建设木制品专业园区,打造配套产业集群,从而将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2019年,兰考家居及木制品行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目前,兰考已构建起包括品牌家居、绿色畜牧、循环经济、智能制造和文旅培训等在内的特色产业体系,成为强县富民的“牛鼻子”。

在河南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讲解员介绍村委会内的“村民笑脸墙”(2018年6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社会治理精准有效 创新模式激活力

看到王富元来访,67岁的夏启荣老人撑着椅子,身体努力前倾,对着王富元伸出大拇指,用尽全力,不断从嘶哑的嗓子里吐出几个含混不清却异常坚定的字眼:“小王,好……小王,好!”

夏启荣家住兰考县桐乡街道玉兰社区,6年前突发脑梗导致身体偏瘫、言语不清,因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由73岁的老伴崔昌启照顾日常起居。

2019年3月,48岁的王富元成为玉兰社区的专职网格员,他几乎每天都到夏启荣家里走访。2019年9月15日一大早,王富元接到崔昌启的紧急求助电话,老伴在卫生间不慎摔倒,崔大爷慌忙扶老伴时用力过猛,腰椎受伤。接到电话后,王富元一路狂奔,两位老人得到及时送医治疗。

实际上,王富元家离社区十几公里,因玉兰社区留守老人多,为了随时应对突发状况,他在社区租了房,成为“全天候网格员”,这才第一时间救助了两位老人。

“门上贴一张,厕所贴一张,身上带一张。”从那以后,崔昌启不仅把王富元的名片随身携带,还在家里重要位置都贴上,以便一眼就能看到。

“捕捉”问题,排忧解难,社区网格员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然而,不高的待遇、编外的身份、渺茫的前途让一些地方的网格员有名无实。

而在兰考,像王富元这样全身心投入的网格员并非个例。秘诀何在?唯“贴心”二字。兰考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栗书凯说,要让网格员成为社区群众的贴心人,政府首先得成为网格员的贴心人。

王富元原是兰考县卫健委下属机构的差供编制人员,2019年年初,借着兰考县“减上补下”充实基层的改革东风,一批像王富元一样在县直机关工作的差供、自筹事业编制人员通过考试被选派为社区网格员,按照全供事业编制发放工资,考核优秀者,还可以转为全供事业编制人员。

栗书凯说,县城社区160名在岗网格员全部来自差供、自筹事业编制人员,此前,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工资无保障、晋升无希望,社区网格员给他们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在兰考,改革激起发展活力的举措还有很多。2016年起,兰考针对农村四项重点工作每半年开展一次“四面红旗村”评选,每得一面红旗,村党支部书记每月新增奖励绩效500元,其他村干部新增300元,红旗不丢、绩效不减,红旗累加、绩效累加,村干部干事创业有标杆,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

此外,兰考将扶贫一线作为干部成长的主阵地,自2014年起,先后选派345名机关工作人员组成脱贫攻坚工作队进驻贫困村,后选派1018名机关工作人员组成稳定脱贫奔小康工作队进驻全县454个行政村,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兰考在标兵评选中,把“重基层、重一线、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落到实处,评选出的70名“驻村扶贫工作标兵”全部提拔重用。

通过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重塑了体制机制,激活了内生动力,兰考的基层触角更灵敏,中枢大脑更高效,社会治理更精细,人民群众更满意。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