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一块小菜园,稳住易地搬迁心

2020-07-08 09:52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李勇 李松

为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重庆黔江区将居住在贫瘠高山的贫困群众1500余人,一次性集中搬迁至黔江城区。搬进新家园,有了新身份,能否让贫困群众就此迈入物质有保障,精神有盼头的新生活?黔江着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黔江区李家溪安置点居民在城南街道一生态产业基地工作 王全超 摄

老家权益犹在,新家收入不愁

“大山阻隔,脱贫不易,黔江要跳出‘在落后中发展,在发展中落后’的怪圈,就要让深度贫困群众走出大山,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说,去年底,来自全区29个乡镇、街道的413户贫困群众集中搬迁到位于黔江城南街道的李家溪安置区。

为帮助增收渠道少、就业门路窄的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黔江把搬迁贫困户留在农村的土地流转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保留下来。在农村有土地的搬迁户,仍可视需要自愿耕种。

搬迁前,小南海镇新建村贫困户胡付宣以现金入股,加入了村旅游合作社。搬到安置区后不久,他又收到一笔1107元的旅游收益分红。胡付宣说:“村里土家族风情游一直很红火,我虽然搬走了,但农民股东的身份不变。”

同时,李家溪安置区周边提前布局了食用菌种植、服装加工等产业,加上安置区临近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贫困群众“就业无门”的疑虑很快打消了。

走进李家溪食用菌产业园,一排排标准化菌棚映入眼帘。“这个产业园是区内最大的扶贫车间,按照自身参与程度,搬迁户可获得相应的租金、股金和务工收入。”城南街道党工委书记冉光荣说,搬迁户种植食用菌,有企业指点技术负责销售,年收入两三万元不成问题。

如今,李家溪安置区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均有至少1人实现就业,搬迁之后稳住了心。

楼下有菜园,身边有医生

在李家溪安置区28栋居民楼旁,城南街道青坪社区提供了20亩配套菜园地。土地仔细划分成一块块小方格,并有数字标号,半月谈记者看到,有的地块已栽满了蔬菜。

“按照一户一分地的标准,搬迁户抽签申请菜地。大伙积极性很高,第一轮的10亩多地不到一周就分配到户。”青坪社区党总支书记宋廷昌说,搬迁户大多是与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农民,分到一块菜地,既让他们吃菜不愁,降低生活成本,也让他们保留农耕生活的念想,减少适应新生活的障碍。

李家溪安置区还拿出最好的地段,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搬迁群众就近就医、适龄学生就近入学,化解大家最关心的后顾之忧。

处在重病治疗后康复期的陆翠菊,是青坪社区卫生中心医务人员的重点关注对象。搬到安置区后不久,社区医生就主动上门为她检查身体。“这几天我的腿老抽筋,连床都下不了。”陆翠菊说,社区医生及时发现了她的问题,开了药,还帮着联系区级医院治疗。

青坪社区基层医疗点距搬迁安置区不到500米。不少搬迁户告诉半月谈记者,以前去医院看病单程就要花两三个小时,如今只要几分钟,小病基本不必出社区。

网格加自治,陌路成一家

在房间里烤炭火,隐患堪忧;在楼道里堆农具,通行不畅;在小区里丢垃圾,环境难保……400多户彼此陌生的农村群众搬进城市新社区,难免有些不适应。

为此,黔江区在李家溪安置区积极创新社会治理。一方面实施网格化社会管理,安置区内设立1名网格长、10名网格员、28名楼栋长、8名纠纷调解和事佬;另一方面探索还治于民,让居民自治在新社区落地生根。

“楼上有家住户年纪大了,不会用微信缴天然气费,我就把流程发给他,一步一步拆开来讲,直到他听明白为止。”搬迁户肖元会被B2栋居民推举为楼栋长后,马上建了楼栋微信群。从对接政府信息牵头帮群众找工作,到组织搞卫生调解居民矛盾,老肖一天到晚忙不停,解决了不少群众的急事、难事。

“防疫期间,安置区不少搬迁户主动报名当志愿者,轮流值守各个路口和楼栋口。”冉光荣说,新居民习惯了新生活,融入了新家园,在社区共治的生动实践中,大家伙变成了“一家人”。(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12期)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