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稳脱贫促振兴,须治软环境

2020-06-24 09:46
来源:半月谈网

晏国政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期,除了集中力量啃下剩余的“硬骨头”,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稳脱贫、促振兴,既要采取确保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硬举措,更需打造健康向上、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软环境。

脱贫攻坚这场全新战役自发起以来,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更加重视乡村软环境的治理与塑造。比如,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努力改变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着力激发其脱贫内生动力;持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改变大操大办、畸形人情消费、道德失序等不良乡风;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狠抓作风建设,坚决反对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些举措有效弥补了乡村存在的精神、文化、人才、组织、作风等突出短板,与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硬措施相互补充、互为促进。

在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乡村软环境治理仍有一些短板待补。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到养成奋斗脱贫、勤劳致富的好习惯还需要一个过程;改变乡村陋习、涵养文明乡风的部分措施还停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难以走进贫困群众心里;大规模驻村帮扶有效促进了基层组织、农村带头人的成长,但这一举措有待巩固,要防止“帮扶队员撤、基层组织塌”的风险;乡村干部工作作风仍需改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还需持续营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可能会影响脱贫效果,并为下一阶段的乡村振兴埋下隐患。

当前,持续治理乡村软环境,亟需按照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的要求,及时总结运用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加大工作力度,在制度化、常态化等方面着力,进一步改善乡村文化软环境、人才软环境、干事软环境,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良好乡风具有浸润人心、引领向善、规范行为、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要以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为抓手,加强乡村德治,培育稳脱贫、促振兴的文化软环境。

其中的关键,就是要瞄准移风易俗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个“核心靶点”,通过党员干部、道德模范、乡贤群体等“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让爱党爱国爱集体、勤劳致富、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守望相助等优良社风、乡风、家风在农村落地生根,使之成为激励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奋发图强、追求美好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此同时,要增强制度供给与保障的有效性,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村规民约、加强监督惩处、提升激励水平等手段,使践行文明乡风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稳脱贫、促振兴的“火车头”。近几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派驻工作队、第一书记等驻村帮扶力量,为贫困农村带去了坚强的领导、开阔的思路、有力的资源保障,有效破解了农村发展的人才之困。

在脱贫攻坚收官后,应想方设法继续保障农村的人才供给。要坚决落实摘帽不摘帮扶政策,充分发挥驻村帮扶队员的作用,加快培养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种养大户等乡村人才队伍,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帮扶队伍”。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等途径,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激活农村一池春水,使农村从人才流失的洼地变成人才回流的高地,为稳脱贫、促振兴构筑良好人才环境。

稳脱贫、促振兴,还需要干部过硬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来保障。通过脱贫攻坚战的洗礼与锤炼,广大乡村干部的群众观念进一步加强,作风有了很大转变,但与党的要求、农民群众的期盼和农村事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乡村干部离农民最近,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直接“操盘手”,必须强化他们的群众观念,切实增强其与群众联系、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的能力,特别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避免因作风不良寒了群众心、阻碍事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制度的治本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坚持通过制度约束乡村干部行为,倒逼其转变作风、服务群众,为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我们相信,持续不断推进乡村软环境治理,就一定能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生活更有获得感,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11期)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