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用“制度获得感”激励改革

2020-06-19 09:51
来源:半月谈网

刘巍巍

“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在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恳切之言言犹在耳。“改革”已是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效应对冲击、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循环的关键词。非常时期,改革的文章要从哪里做起?

在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办理多式联运业务 冯大鹏 摄

唯有推动制度集成创新,来一场制度的供给侧改革,在大风大浪中开启发展新局面才不是一句空话。当前我们以制度力量激发潜在发展势能,这力量不仅是建章立制,更意味着更有效、更多元的激励——是的,制度供给,也可以是激励手段。

宏大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的提纲挈领,具体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详尽描画,中央近期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已经揭示出制度供给激励的根本价值:在需要危中寻机的时刻,制度可以出生产力;在需要凝聚共识的时刻,制度可以出向心力;在需要打破藩篱的时刻,制度可以出创造力。

制度供给激励,不是叠床架屋、繁文缛节,而要更好地将制度的理性、规范性与基层实践的活力、想象力衔接、融合起来。更重要的,要切实做好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文章,让制度的甘霖滴灌到基层的每一寸土壤,让每一条规定与基层干部群众的心愿相通、心志相印。

制度短板曾是许多地方基层的难解困境。一方面,实用管用的制度供给不足,陈旧僵化的制度管得过死;另一方面,谈制度创新似乎就等同于“给优惠”,重“栽盆景”、轻“育苗圃”,结果,一层层华而不实的制度搭起来,基层背的包袱多了,尝的甜头却少了。

推动制度供给激励,就要把“制度获得感”带给基层。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打开改革的眼界,提升改革的境界,稳而且准地射出三支箭。三支箭的靶心,分别名为针对性、根本性、系统性。

不同形势、不同问题有不同的制度供给需求,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制度供给的针对性。在此非常时期,尤其要扎实推动各项制度改革向更具操作性、可行性方向靠拢,让制度的初衷愿景与基层的“泥土气”“烟火气”发生化学反应。要瞄准硬骨头,排查梳理改革任务完成情况,针对一些改革难度大、制度变革呼声高的领域,率先着手,抓紧研究,深化细化。既要发挥好顶层设计的主引擎和路线图作用,注重中观制度、微观制度同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对标对表,又要在精准谋划、精准实施上下足功夫;在落实改革方案中因地制宜,不搞“大帮哄”和“一刀切”,为制度的运行留出发挥余地与试错空间,让制度的宏观动力与微观活力不相冲突,制度的落实落细才能不打折扣。

创设制度不是过家家,修订制度经不起瞎折腾,这就需要我们正视制度供给的根本性。创新制度供给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小打小闹,不是机械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是换汤不换药、雨过湿地皮,而是要在关键处着眼,在根基处发力。要敢于直面根本问题,要善于深入思考根本问题。更重要的,要能够把根本问题的解法化解到基层的日用常行之中,在制度筹划的蓝图中,多看到一点基层鲜活的风景,多集纳一些基层肺腑的声音。

现实是复杂的,转型是复杂的,今天我们要回应的大变局更是复杂的。在此时推动制度供给激励,我们不能不重视其系统性。打破部门壁垒,杜绝“九龙治水”,是制度供给变革的起点,只有时刻不忘制度规划的整体性、协同性,我们才能期待制度供给成为新改革激励的关键措施。再者,如果不把系统性放在重要位置,就很难想象治本和治标相结合、突破和渐进相协调会成为制度运行的可能收效,也即制度供给的针对性与根本性要想得以发挥,必须有系统性作为支撑。

低谷且听新潮声。考验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我们深化改革的决心勇气也前所未有。将决心勇气转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行动,制度供给无疑是催化剂,是定心丸。认清制度供给的逻辑,把握制度供给的形势,让制度供给真正发挥激励作用,激发创新潜能,历史将留下我们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光辉印记。(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11期)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