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高端医疗器械“最需要时最紧缺”?亟需构建战略储备体系

2020-06-11 09:41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盖博铭 屈凌燕 周琳 李伟 周凯

抗疫一线,医疗器械就是医护人员的战疫武器,高端医疗器械更是重症医学的“杀手锏”。

在近半年抗疫过程中,一度出现国产急救设备、呼吸机、体外诊断设备捉襟见肘的情况,反映出我国部分高端医疗器械“最需要时最紧缺”。

疫情提醒我们,要尽快发展高端医疗器械配套基础性、支撑性行业,科学完善高端医疗器械的应急储备机制,加快前沿医疗设备在一线的普及应用,抓住发展高端医疗器械的窗口期。

5月8日,武汉协和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董念国在查房时向患者成功撤除ECMO表示祝贺

“关键器械缺乏”与“有了器械使用难”

3月13日,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发布《关于推荐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急需医学装备的通知(第五批)》。名单中的医学装备被视为“前线急需的弹药”,这包括无创呼吸机、电解质分析仪、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据统计,其中有些采购对象为外企,特别是在呼吸机、除颤仪、医学影像领域,外企比例更高。

浙江支援湖北医疗队负责人介绍,在重症、危重症救治过程中,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俗称“人工肺”)等专业设备一度面临不足。同时,因为有的国内产品在配套方面存在短板,即使带去了也因现场条件不足而无法使用。

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短板不仅在产品本身,更在于缺乏整体解决方案。比如在紧急情况下,一旦出现设备和硬件设施无法匹配问题,一些医疗器械企业尚拿不出一套应急解决方案。

高值耗材不足的问题在疫情期间也更为凸显。以CT核心部件之一球管为例,受制于原材料供应和工艺流程,CT球管不能如数生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疫情诊断设备的及时供应和临床诊断设备运行。

深层次问题透过疫情浮出水面

特殊时期激发了对部分高端医疗器械的需求,不同种类器械的短板反映出我国在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方面遇到的深层次问题。

——“人工肺”短缺折射技术短板。

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260家医院的体外生命支持中心开展ECMO治疗,共计约400台ECMO设备。

受技术门槛、临床使用制约、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还缺少能够全产业链布局生产ECMO的企业。同时,该设备的使用价格也十分昂贵,非疫情时期使用频次也相对较低。在暂无国内企业生产该设备及核心耗材的情况下,我国在此设备领域缺少国际话语权,发展动力也不足。

——呼吸机等器械战略供给不足。

我国呼吸机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55.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16.1亿元。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呼吸机是荷兰品牌飞利浦伟康。

疫情期间,呼吸机一度供不应求。北京谊安医疗董事长助理李凯说,除了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企业在疫情前期停工外,传感器、芯片、涡轮等零部件依赖从德国、美国进口,也是影响呼吸机快速提升产量的重要原因。

市场规模逐渐增长、国产机所占市场份额低、器械特殊时期供给不足……疫情期间,呼吸机领域出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医疗器械的“通病”。

——技术整合实力待提高。

消毒机器人、机器人配送、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疫情期间,一些前沿科技与医疗器械在应用场景中走向融合。但有企业反映,目前该领域仍处于“混沌时期”,科技企业与医疗企业的合作仍缺乏系统完整的技术落地机制。

以人工智能医疗影像筛查为例,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此类设备可在10秒钟做出病情诊断。研发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医疗器械+新科技”仍面临“懂技术的不懂医学、懂医学的不知如何应用新技术”问题,导致合作困难。

抓住高端医疗器械发展“窗口期”

推动战略储备科学化。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有万表示,医疗设备尤其是高端医疗设备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关系国家安全,依靠进口的话会被卡脖子。一方面要构建应急储备体系,一方面还是要加快我国医疗行业发展,关键时候还得靠自己。

支持发展配套基础性支撑性行业。目前高分子医疗器械生产流水线、4K高清镜、人体组织材料等高端医疗器械相关配套行业的专业研发和制造企业(团队)在部分地区已经形成,如果这些配套产业能够获得支持,将有利于我国甚至全球高端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抓住新技术应用机遇,重塑市场格局。在传统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外国巨头们凭借其专利优势、市场优势以及话语权优势已经牢牢把握产业的制高点。未来高端医疗器械也将走向智能化、网联化,我国可抓住此机遇实现国产替代。

发挥市场手段把国产品牌用起来,形成良性循环。医疗器械产业作为我国健康保障能力的重要一环,需要再审视和完善,出台更多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国产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环境。

中关村水木医疗创始人孙京昇认为,部分国产医疗器械的技术水平已经和国外品牌的产品实力相当。一方面应加强国产医疗器械的普及,提升基层医院硬件条件与救治能力;另一方面应持续完善高端医疗器械准入机制,优化审批流程。(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0年第6期)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