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疫中供应链:困局犹在,危中见机

2020-05-25 09:40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毛振华

生产一辆汽车,通常要上万个零部件。上下游生产之间就构成供应链。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经济走势陡然生变,供应链也面临考验。

问:国际供应链短期能否有望恢复?

答:疫情全球蔓延让总体形势不乐观。

各国相互依存是当今世界经济的现实状况,没有一个国家在现代生产和消费水平上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产业链和供应链来看,一个工业制成品的零部件来自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公司企业。以现在最紧缺的呼吸机为例,一台中国产的呼吸机包含多达900件来自世界各地的零部件。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是各国企业选择的结果,是各经济体要素成本、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扩散,越来越多国家选择按下“暂停键”,人员、货物、交通往来中断,粮食等部分具有战略价值物资的出口也受到限制。供应链在短期内恢复以往的畅通几乎不可能,部分产业难免遭受冲击,这为经济全球化蒙上阴影。

与此同时,石油需求下降,炼油厂运营放缓,液化天然气、煤矿生产减速等,相关影响在全球已经发生连锁反应。疫情影响造成的全球市场供需变动,也导致全球供应链紊乱。

问:供应链紊乱会否削弱中国竞争力?

答:冲击是双向的,国际制造业同样面临重构。

供应链紊乱对中国产业竞争力存在直接冲击。比如,继针对中国采取入境管制和加强船舶停靠限制后,印度等一些国家通过上调中国优势商品进口关税等措施,限制产品往来。有的国家对从中国进口的货柜要求经过约14天的新冠肺炎病毒检疫后,才能允许报关进口,而这14天的检疫期不会列入“免费用箱期”计算。

然而,当病毒出现在更多国家后,这种限制也从针对中国扩展到针对更多国家。停飞、停航、拒收、关税上调……一系列限制性举措使得历经多年形成的世界供应链格局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制造业同样面临重构。比如,欧美汽车制造商因为中国零部件的短缺,数周之内将面临供应链短缺风险。

问:经此一疫,相关制造业会否“回流”?

答:中国对制造业吸引力仍然最强。

经过70多年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全球供应链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

现今,劳动力成本并不是制造业流动的决定性因素,市场需求和风险才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全球跨国企业在选择生产制造基地时,中国仍然是对制造业吸引力最强的国家。时下,有个别国家鼓吹制造业“回流”,试图将中国与国际割裂开的做法,无异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问:面对现实困境,中国应作何选择?

答:复工复产,并化危为机。

我国当前应注重防疫与发展并重,在得力防控措施保障前提下加快复工复产,使得“世界工厂”重新运转起来,为全球供应链的恢复贡献力量。

从全球范围看,全球供应链断链、破损、停滞、分流,恢复遥遥无期,这要求我国及早在挖掘自身潜力上下功夫。既要化危为机,在关键零部件研发上背水一战,努力实现独立自主;又要努力稳出口,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通过支持其抗击疫情而稳定贸易投资合作关系,并争取发展新的经济贸易关系,以形成坚实稳固的国内市场,兼顾国外市场发展。

当前,我国政策还应注重持续为企业减负,帮助中国企业全球布局。只有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释放内在消费潜力,才能在未来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中保持优势。

问:未来如何保障国内供应链运行?

答:提高风险应对能力,优化供应链布局。

面对复杂局势,许多专家建议,可探索建立供应链风险应对方案与信息数据分析模式,做到有备无患。开展供应链备链计划,建立多边采购与后备供应风险管理机制,重新评估突发事件应对补充与供应链成本机制等。在此基础上,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可快速掌握事件发展趋势、影响范围,遴选出关键行业、关键指标,为应急政策的实施提供准确、坚实的决策依据。

未来,优化供应链布局也可与区域均衡发展相结合,适当将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向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转移,以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同时,加快供应链数字化步伐,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支持应急供应链高效、透明运转,防患于未然。(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9期)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