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杨知润 徐步云
街道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卫生室的医生是国家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基层群众生命健康的守护人。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人才成为改善基层医疗现状的一大短板。“不想来,不愿要”成为一道阻挡在人才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障碍。
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西未庄乡许堤村,“80后”夫妻村医翟大龙、王翠红在村民家中为其测量血压并记录健康状况 王晓 摄
“做这份工作是没有论点下班的”
春暖花开时节,河北省邯郸市魏县车往镇中心卫生院医生卢志军像往常一样穿上白大褂、拄着双拐,早早地到达办公室,来看病的人早已排上了长队。
卢志军说:“没有上下班之分,村民白天在地里刚忙完活,我这边也下班了。过来看病的给我打个电话,随叫随到。做这份工作是没有论点下班的。”
同样,在河北省武安市招贤村卫生室工作的医生郭海峰,全天24小时都会随时关注手机。“有时候,大晚上的谁家有人发烧了,我不能不来啊!所以,大部分时间不回家,直接在卫生室里铺了张床。”
“每天真的是太忙了,一直想趁着孩子放假回去做顿饭,但一直顾不上。”武安市康二城镇卫生院院长白军科说,孩子学校的家长会,自己从来都缺席。
基层困难条件让年轻医生望而却步
北方某县卫生局局长告诉半月谈记者,培养一个医生的周期很长,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想提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人才缺失,现在基层医生出现断层,子承父业的也越来越少了。
待遇低是人才不愿到基层的主要原因。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运营缺乏资金,导致一些医生连正常福利待遇都得不到保障。
一位基层卫生院院长给半月谈记者举了个例子,他所在的卫生院将锅炉取暖改为用电取暖,执行商业用电价格,成本随之翻了一番。为了节省成本,院里只能尽量不开空调,甚至采取强制性措施督促医生节约用电。院长说,院里现在连清洁工都雇不起,只能靠医生自己来打扫。“仅仅维持运营就很难,哪还有钱奖励员工?哪还能招到人?”
基层的工作生活条件让部分年轻医生望而却步。乡镇与城市相比,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生活环境上,各类资源都无法企及。医学生在找工作时必然会考虑到日后的婚恋、孩子的教育等问题,“都想给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做医生最需要的就是经验。北方某县卫生院医生小韩说:“在校学习的许多知识技能在基层派不上用场,大家更愿去大医院发挥自己的才干。”
收入有限,不愿意多招人
年轻医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有的基层医疗机构也不愿意要年轻人。
北方某村卫生室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村民大部分都觉得年纪大点儿的医生看病更靠谱。有村民说,由于长时间的接触,老医生对大家的病情都了解,而且大家住在一个村里,知根知底。
一位基层卫生局负责人介绍,乡村卫生室服务的对象是稳定的,根据现有的收入方式,部分卫生室在人员满足正常运营的情况下,不愿意再过多招人。“这也没办法,本身体制保障就不到位,缺少养老金兜底,只能多劳多得。年轻人再顶上来分走一部分收入,换谁也不愿意啊!”
学历门槛高也是医学生扎根基层要面对的障碍。一位乡村医生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招收医学生时,一般要求最低学历是大专,一些学业优秀、持有医师资格证的中专卫校毕业生,想来基层就业却被拒之门外;而学历相对较高的医生,更多愿意选择城市作为事业起步。
切实提高基层医生获得感
受访专家认为,加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疏解城市医院压力,鼓励群众在基层就近就医,是大势所趋。但人才流动有自己的内在动因,基层医院面临的“两难”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
某县卫生院基层科科长表示,基层医疗机构秉承公益性,盈利能力有限,要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招不到人”的问题,不能光提情怀、提责任、提奉献。
他认为,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资金补贴力度,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办医条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医生收入,尽可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编辑:徐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