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2月16日,纪念孔子诞辰2570年系列活动·孔子思想与国医传承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围绕“传承与共享”这一主题,探讨了孔子思想与中医药文化的融汇互通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孔子思想与中医药文化等问题。
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委员会会长孔德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党委原常务副书记、中国药膳研究会会长杨锐,儒促会顾问、原二炮后勤部政委、少将孔繁顺,中国中医药报社副社长陆静,儒促会顾问、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孔紫,儒促会常务理事、北京伯华国医传承发展中心理事长、北京中医药中医药师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孔令谦等领导出席会议。孔德墉会长与杨锐会长分别为会议致辞。
孔德墉会长致辞
孔德墉会长在致辞中用自身经历阐述了孔子74代孙孔伯华先生的“医者仁心”,指出孔子思想的根基在于修身立德,国医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医者的道德修养。孔伯华先生作为孔子后裔的优秀典范,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国医人才,把行医与做人融为一体,是孔子后裔学习的榜样。孔令谦理事长发起成立北京伯华国医传承发展中心,是发扬伯华先生医学思想、医学教育思想的重要平台。在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自觉修身立德,在各自工作岗位中积极的为社会贡献力量。
杨锐会长致辞
杨锐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孔子思想与国医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伯华先生作为杰出的医学家与医学教育家,始终把修身立德摆在首位。医乃仁术,国医蕴含着儒家中庸的理念,是孔子的仁爱思想、中庸思想的体现。当前,党中央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国医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讲好国医故事,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孔令谦理事长做主旨报告
孔令谦理事长在会议上做《共享与传承》的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譬如《论语》是不是可以共享,《黄帝内经》以及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可不可以共享,答案是肯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是不是也可以共享?也一定是。这些《经典》是千百年来的经验升华与凝练;而文化,则是经历代前贤所累积的文化遗产。当然是可以共享的。于是问题来了。人有七情六欲,故有大小之别、好坏之分;术有正反两途,有正确的,就该有错误的。在这个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该传承什么?该留给世人什么?又该共享什么?显然不该是错误的我们国家将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那是因为中国之大,不仅在于经济发达,体量庞大。其要者,更在于文化繁荣,垂范万邦。当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如何重塑我们的文化自信,我想中医也许是一个捷径,一个突破。
祖父孔伯华先生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一生之成就获得政府高度赞扬和评价,其最大贡献就是创办了北京历史上第一所中医院校北平国医学院,在北平国医学院的办学宗旨上有这样一句话:医为生人之学,又为事亲之道,一句话就将医的本质是用来救人的学问说尽了;他还常说,只有一个合格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其实,这些论述发挥,究其源,就是孔子的思想本质。倘若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均存乎道德,均存乎忠恕,一切均在规矩准则中,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又该是如何呀!天地虽大,中心在我,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医之中,在于大中至正。因此传承国医该本着“合德、仁立、尚道、融新”的价值观。其实这与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本是一脉相承的。
孔令谦表示,“医为生人之学,又为事亲之道”,是使人活着的学问,以仁为本,是医者的本质。所谓中医,实际上是“大中至正”之学,如果单纯理解为中国的医学,就狭隘了。当年伯华先生上书毛泽东主席说“医之活人,何分中西”。真正的国医是包容的,没有狭隘的门派观念。国医与西医的区别分别来自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国医重整体,西医重局部;国医重功能,西医重物质;一宏观一微观;一动态一静态,国医更贴近人文的情感,我们当珍惜。国医不以盈利为目的,这与孔子的仁爱思想、重义的思想有直接关系。孔令谦理事长指出,为传承祖父伯华先生的医学思想,孔医堂以“合德,仁立,尚道,融新”为价值引导。近年来,孔医堂与曲阜中医药学校合作,开办伯华班,传承伯华的医学教育思想,培养了大批融和传统医学思想的现代化人才。
中国中医药报社副社长陆静做会议总结
陆静指出,本次会议是一个特色鲜明的研讨会,主题选的好,对于推动中医思想研究,推动以中医研究、中医教育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传统文化的复兴,才能带来中医的复兴。她建议,今后报社和儒促会、北京伯华国医传承中心一起,继续深化这个主题的讨论,做好孔子思想与国医传承发展的大文章。
儒促会理事、孔医堂副总裁孔令訸
儒促会理事、孔医堂副总裁孔令訸代表儒促会与孔医堂感谢各位对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付出的努力。
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委员会秘书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孔德立
会议由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委员会秘书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孔德立主持。
其他与会专家表示,孔子思想与中医药文化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中“大医精诚”“仁医仁术”的思想与孔子思想倡导的“仁”是一脉相承的,都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的“仁爱”思想对于解决当今社会医患矛盾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会专家还就孔子的教育思想与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次会议由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委员会、北京伯华国医传承发展中心主办。近百名孔子后裔以及中医药界专家学者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