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深海探药,“蓝色药库”里的生命密码——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创新浪潮涌动

2025-10-09 16:41
来源:半月谈网

“蓝色药库”喻指海洋中孕育着丰富的药用生物资源。与陆地截然不同的海洋生境孕育出结构独特的活性物质,犹如一座待开发的“深海药库”。

海洋新药“群星闪耀”:梯次开发初显成效

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以下简称“海药院”)的成果展示区,一瓶采自智利海域的南极海茸标本看似普通,却意义重大——它是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1类新药BG136的核心原料,承载着治疗实体瘤的新希望。该院副院长秦冲介绍,“BG136正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目前进展顺利。”这标志着我国海洋糖类药物研发已进入全球前沿行列。

BG136新药的核心原料南极海茸标本,源自智利海域 王静 摄

海药院的创新成果远不止于此:“蓝色药库”首个海洋小分子1类新药LY104获批临床试验,有望为慢阻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案;抗乙肝病毒化药2类新药LY102即将启动Ⅰ期临床试验,未来有望助力实现乙肝防治的长远目标;抗HPV妇科凝胶产品已上市,成为山东省首个经临床验证的抗HPV二类医疗器械,为女性健康防护提供了新的选择。

这些突破性进展并非偶然,而是海药院长期深耕、系统布局的结果,勾勒出海洋新药“聚集开发、梯次产出”的蓬勃生态。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海药院院长杜冠华说,“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不仅仅是海洋资源利用,也是面向未知世界的科学探索,也是对海洋科技的探索,需要技术和理论创新,也必将产生技术和理论的创新。”

蟹壳“蝶变”:科技转化典范开新局

如果说海药院的研发成果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描绘了美好蓝图,那么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益特”)的实践则让这幅蓝图照进现实。

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博益特以“蟹壳变身高科技止血材料”的实践,成为产学研融合的典范。其研发的生物可降解止血材料“术益纱”,遇水后迅速形成透明凝胶,兼具止血、抑菌、促进创面愈合等功能。临床数据显示,其效果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却降低超50%。

这一“高质低价”的优势,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使其在医疗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术益纱”展品 王静 摄

“术益纱”的奥秘究竟何在?博益特董事长聂仁克介绍,“术益纱”的奥秘在于蟹壳中的甲壳素——通过提取壳聚糖并开展深度研发,博益特独创的改性壳聚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该技术产业化的企业。

此外,博益特在高端医疗器械研发领域的探索从未止步。在体内全降解血管支架研发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体内全降解血管支架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先进医疗器械,相较于传统的金属支架,具有在完成治疗使命后可在体内自行降解的优势,避免了金属支架长期留在体内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博益特的成功并非孤例,而是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企业则为科研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转化平台和市场渠道,这种良性互动的产学研融合模式,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还推动了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模式正加速释放海洋生物医药的“蓝色价值”。

激活“蓝色药库”:应对挑战谋新篇

在海洋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交汇背景下,海洋生物医药正成为创新焦点。其崛起依赖于核心技术的突破,例如博益特通过材料科学创新,将传统废弃物“蟹壳”转化为高附加值医疗产品,既解决临床痛点,又开辟资源循环新路径。而海药院则坚持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统筹推进“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创新链条布局,加快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海洋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高地,形成从抗肿瘤、抗病毒到妇科疾病的多领域研发管线,凸显科技创新对产业的引领作用。

海洋生物资源 王静 摄

尽管海洋新药前景广阔,该领域仍面临深海采样技术壁垒和临床试验高成本等挑战。然而,克服这些困难意义重大:不仅能更好满足人们的健康生活需求,还可带动就业,提高创新活力。最终,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蓝色药库”将转化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

从实验室里一瓶不起眼的海茸标本,到临床手术中拯救生命的 “术益纱”;从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验,到最终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带来健康福音。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科技赋能海洋、最终赋能人类健康的生动体现。这场向海图强的创新浪潮,正推动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驶向更广阔的未来。(作者:王静)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