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深高铁首发列车抵达河源东站
半月谈记者 潘晔 刘宏宇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压力。对此,我们有清醒的认识,也有充分的准备。要扭住“稳”的关键点,找准“进”的切入口,于“不确定”中持续激发发展新动力。
外部环境严峻,多重压力叠加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肯定2021年经济发展取得来之不易成绩的同时,也特别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
从需求看,居民消费受局部散发疫情持续扰动,投资稳定增长面临一些要素制约。从供给看,产业链供应链仍有一些堵点卡点,企业综合成本上涨压力依然存在,下游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从预期看,全球疫情走势存在很大变数,经济运行存在不确定性,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出现一定波动。
具体来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电力煤炭供应紧张,用电受限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压力;“缺芯”影响持续显现,虽然芯片短缺是全球共性问题,却也反映出我国自主供应能力不足的短板;国际贸易摩擦不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型企业压力持续增大;发达经济体流动性泛滥,全球金融动荡可能加剧……
以上多重变量交织,对我国经济运行构成较大压力,而未来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调整,外部环境进一步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走向仍在继续。
稳中固质,稳中求进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决策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申“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并释放强烈“稳增长”信号,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在“稳”与“进”的辩证关系中,2022年经济运行的逻辑将“动能切换”,步入“中速”增长轨道,政策也将兼顾长、短期目标,动态找寻“新稳态”平衡。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21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8.0%,2022年预计增长5.3%左右。2022年我国出口替代效应将明显减弱,预计出口增长6%,较2021年高达30%的增速有明显回落,但仍将保持一定韧性。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在考虑了疫情冲击影响后,判断我国2022年经济潜在增速在5.5%左右。
从8%到5%,经济增速下台阶,一方面是受上一年基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坚定不移地锚定质的提升和可持续性。2022年乃至更长时期,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能源转型、共同富裕等将是新增长点,也是新目标约束。
可以预见,房地产、基建等传统引擎作为稳增长工具的作用将弱化,在脱虚向实的总基调下,我国将奋力迈向科技和制造强国,经济发展动力也从人口红利与资本积累,转向人才红利和科技创新。
2021年9月17日,停靠在码头的货船进行集装箱装运
于变局中激发新动力
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这是我们面临的现状。目前,我国已然成为世界经济的“定海神针”。唯有坚持发展定力不变,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变,才能化压力为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到2022年,我国将从以下方面着力。
——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要注重在改革开放上下功夫。要在此前基础上,进一步围绕破除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精准发力,推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取得新突破,形成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把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出来;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抓住RCEP实施契机拓展国际合作,更好吸引外资,更深融入和稳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
——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等惠企力度。尽管面临三重压力,但只要扎实推进减税降费、助企纾困等政策措施,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步前进态势。国家税务总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8日,全国累计办理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税费783.3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税务部门共计为2.24万户制造业企业办理留抵退税917亿元,其中对1.16万户先进制造业企业办理留抵退税420亿元。这些举措在2022年将继续实施,支持企业渡过难关,为企业转型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
——助力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表示,2022年将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制造业集群发展、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优质企业培育力度。同时,将坚持纾困解难强帮扶与支持创新促升级两手抓,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速向全球产业链顶端攀爬。这些举措既是利当下,也是谋长远。
——持续激发消费潜力,扩大有效投资。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要扎实推进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建设,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不断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强经济纵深,推动形成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