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良渚玉琮的纹饰里看见中华文明的曙光,从绿松石龙的饰片中触摸华夏文明的脉络,从三星堆黄金面具的轮廓中揭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文物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如何统筹做好考古研究文物的保护利用,成为当下文物工作的必答题。
“文博热”助推“文创热”
近年来,博物馆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成为吸引各地游客、助推地方文旅发展的重要一环。据国家文物局消息,2024年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打卡”藏在馆内的千年文明正在逐步成为热潮。
乘着“文博热”的东风,博物馆文创开发也呈现井喷态势。据智研咨询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文创行业市场规模达到880.53亿元,增速为13.09%。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文物的活态传承探索了一条“创意经济”新路径。
冰箱贴无疑是2024年爆款文创的“常驻嘉宾”。不论是“国博销冠”凤冠,还是被誉为“天花板中的天花板”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都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创产品,一“贴”难求,有的消费者甚至为了能够抢购到冰箱贴,凌晨便在博物馆外排队。
一器一物浓缩文化,方寸之间透视文明。天宫藻井冰箱贴是根据馆藏文物“万善正觉殿天宫藻井”设计而成,共分为五层,每一层都可以分开,展示藻井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魅力。“我们的文创产品得到广大朋友们的喜爱,不单是有历史文化传承,或者是自己来了解古建筑文化的一个载体,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在曾经接受采访时谈到。
“文物+”打破跨界联动次元壁
除了冰箱贴、书签、饰品等周边产品的开发,跨界联动也成为文创开发的重要创意取材之一。“文物+”正在探索文物“活化”的新场景、新形式。
2018年,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推出的故宫口红迅速成为市场焦点,成为最早一批“吃螃蟹”的文创产品,掀起了“文物+口红”的一波浪潮。据产品介绍,故宫口红膏体颜色来自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红色国宝器物,口红管外观设计则从清宫后妃服饰上汲取灵感。产品一经发出短短两日首批预售款即告售罄,累计销量超10万余只,成为“文物+”的典型代表。
而“文物+酒”同样也不遑多让。2023年,剑南春联动三星堆博物馆,推出了“剑南春三星堆青铜纪大立人”文创酒。酒瓶设计上从三星堆大立人上汲取灵感,双手环抱,典重庄严,极具辨识度,产品一经正式发售很快便售罄,成为白酒文创的现象级产品。其实,这并不是剑南春“文物+酒”的第一次尝试。
早在2021年,剑南春与三星堆博物馆就联合推出了首款联名酒——“剑南春·青铜纪”,次年再度携手推出“剑南春·青铜纪(面具版)”,希望通过文创形式,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同时还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达成合作,每售一瓶“剑南春·青铜纪”都将捐赠一部分资金用于中国古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文物+”的合作模式,不仅为文创产品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也为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跨界联动的成功,关键在于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价值,将其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创造出既有历史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的“破圈升级”,正在不断拓宽文物活态传承的边界,成为连接古代文物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承载着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更通过现代设计和技术手段,将文物元素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文物背后的故事走向大众,让文物说话,将文脉传承。